“户口是重大问题,很好的尝试!” “可以呀,一视同仁,不分城市。” “希望户籍更包容,不绑架教育医疗。” …… 2021年1月的最后一天,关于“我国将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 当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除超大、特大城市外,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或城市群探索实行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有序引导人口落户。 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户籍制度,最重要的还是关注与户籍制度挂钩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 最期待:医疗、住房和教育 “2021中国现代公共服务发展指数”调查显示,医疗、住房和教育是公众最盼望改善的三件事。 医疗卫生历来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公共服务领域,在“公众眼中‘最贵’的十项公共服务”排行榜上,位列榜首的正是医疗卫生。调查结果显示, 51.2%的受访者认为医疗价格较贵,但可以承受;17.5%的受访者认为医疗价格较贵,难以承受;14.9%的受访者表示很贵,无法承受。 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在超五成的受访者看来,与之密切相关的保障性住房的公共服务价格也非常“昂贵”,高居“公众眼中‘最贵’的十项公共服务”排行榜第二位。 202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我们国家住房的自有率比较高,住房房地产市场上是一个腿长、一个腿短。所谓一个腿长,销售市场比较好,大家都在买房子,但是租赁市场发展比较滞后。那么要解决现在我们住房供需矛盾中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就是新市民的住房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表示,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房地产市场仍呈现“长短腿”的局面,房地产长效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落实,以解决大城市住房的突出问题。其中,保障性租赁住房包括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公租房,主要是想保障低收入和住房困难、双困家庭的住房问题,特别是户籍人口,还有为城市服务的这些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另一个是,重点发展的政策性租赁住房,对于一些新市民,特别是年轻人,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多主体保障,多渠道供给。 教育是民生的基础,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大计,更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教育改革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千家万户。“2021中国现代公共服务发展指数”调查显示,超三成受访者认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公平配置。 “持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发挥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作用”“加强语言文字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抓好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近日,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着新形势、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新目标、新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会议进行了具体工作部署。对此,“2021中国现代公共服务发展指数”调查显示,最让人期待的是“抓好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85.7%的受访者选择了该选项。 “中小学的作业怎么了?”这是很多家长的共同困惑。 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协同校内外有关机构联合攻关,组成课题组,在吉林、内蒙古、北京、浙江、上海、河南、湖南等地开展了大范围调查研究。经调查研究,课题组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作业主要存在四大问题:一是作业功能被改变,成为追求“分数”、惩罚学生和转嫁课堂教学压力的手段;二是作业质量低下,内容缺乏科学性和选择性;三是作业负担过重,数量失控和难度超标;四是作业管理失效,单科作业规定机械而学科间作业统筹不足。为此,他们建议:以教育评价改革撬动作业改革,促使作业回归育人功能;建立专业的作业研究机构,开发高质量、可选择的作业资源;提升教师评价素养,把好作业选择、布置、批改与反馈关;搭建作业监控平台,建立作业长效治理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