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讯 依照往年惯例,“2020中国信用小康指数”再次对医生、教师、军人等30多个不同职业群体的诚信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军人蝉联榜首,医生排名第二,创历史最好成绩。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2020年变得有些特殊,疫情之下,医护人员成为逆行者的代表。湖北武汉一线医护人员拼死抗疫,全国援鄂、援汉医疗队医护人员无私驰援,他们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颂歌,演绎着一个个温暖的故事。“一定要对自己和医生有信心!”这是很多新冠肺炎治愈患者的心声,而整个社会对医生的信任与赞美也在这期间达到顶峰。
2020年6—7月,《小康》杂志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并会同相关机构和专家,进行了“2020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在公众对公务员、律师、医生、教师、农民等30多个职业群体的诚信形象认知中,军人排名第一,与2019年的调查结果一致;医生排名第二,与2019年的第七名和2018年的第五名相比排名明显提升;第三名至第十名依次为警察、教师、记者、学生、法官、农民、运动员和农民工。 对于这样的调查结果,中国价值医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梁嘉琳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医生信任度排名的提升与此次抗疫中医护人员的表现高度相关。面对未知的、没有特效药治疗的新冠病毒,医护人员成为唯一可以从死神手中抢回生命的人;不计得失奔赴武汉和湖北一线,这些医护人员代表的不仅是最顶尖的医疗力量,更是战胜病魔的希望;此外,传统医患关系中因为费用、态度、认知差异导致的矛盾冲突在疫情中也暂时得以改善,由此形成了“战时”状态下和谐的医患关系。经历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也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这种情况在2003年非典之后也出现过。”梁嘉琳认为,对此,全社会应该深刻思考的是,如何将“战时”状态下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持下来,使之成为常态。 “医患关系是人间最美好的关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曾多次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也曾在自己的从医生涯中有过深刻体会。但是,医患矛盾冲突在近年内仍频频出现。 梁嘉琳呼吁,我们亟需通过多层次的制度建设,建立一个医护人员友好型的社会环境。特别是针对医护人员的安全问题,他提出,当下,安装安检门,建立安保巡查机制,加大法律、政策打击力度等“被动安全”措施的效应已经逼近“天花板”,后疫情时期,要在“主动安全”的制度建设上充分发力:让源于医疗费用的医患纠纷发生率降到最低;让源于服务态度、服务品质的医患纠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让医患知识偏差不再成为医患纠纷的导火索,推动患者提升医学素养,提升对专业医护服务的知晓度、信任度、依从性。 “公众对于医师群体的高期待,既是健康服务业消费升级的时代趋势,也源于长期以来对医务人员形象的一种道德化塑造。但是,比道德感更重要的是职业化。”梁嘉琳提出,需要固化制度,全力延续疫情期间和谐互爱的医患关系、专业极致的组织文化、统筹协调的医教研关系,共同建设一个医护人员友好型的制度环境。 依照惯例,“2020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调查再次请受访者从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配偶、恋人、亲戚、朋友等10余个选项中依据从高到低的信赖程度选出最信赖的人。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子女、配偶、兄弟姐妹、恋人位列前五。综合分析近几年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家人群体已经“组团”连续多年包揽“最信赖的人”的前几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