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教育小康指数:中国教育发展四大特点

2017-01-17 16:36:33 来源:中国小康网-小康杂志社 作者:《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庞瑞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2007年5月,《小康》杂志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我国“教育小康”进行了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2006~2007年度中国教育小康指数为64.1分,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随着政府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及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未来几年中国教育小康指数将会逐年提高。

  《小康》主要是从教育投入及政策偏向性、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及执行、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满意度、对教育公平程度的感受、平均受教育年限等五个方面来衡量中国教育小康指数。它们的指数分别为58、88.2、57.1、52、67.6,比上年分别提高1.2、0.7、0.3、0.7、1.8个百分点。

  中国教育小康指数有如下的特点:

  第一,平均受教育年限逐步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甚至还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伴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迅速,尤其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人口覆盖率从2000年的85%提高到2005年的95%,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也从1990年的6年迅速提高到2005年8.5年,这在发展中国家中是十分少见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有些方面甚至还落后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如: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仍有8507万人,成人文盲率为6.72%,而发达国家成人文盲率一般控制在1%以下;平均受教育年限美、英、德、法等国家都超过15年,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巴西13.4年、马来西亚12.1年等都超过中国的8.5年;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达59.2%,而发达国家早已普及了12年教育,这一指标超过了100%;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毛入学率已提高到22%,但还不到发达国家(50%以上)的一半。

  第二,虽然每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速度较快,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依然较低,还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

  教育经费的投入是教育发展的必要保障。近几年我国每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速度虽然都在10%以上,特别是2004、2005年均达到16%左右,但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一直在2.8%左右徘徊,没有超过3%,这一比例远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为4.66%)。另外,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近年来基本稳定在14%左右,但也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的15%左右。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高等学校收费太重,导致很多贫困家庭孩子上不起大学,造成教育不公

  本次对大学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收费太重,导致很多有能力的人上不起大学”这个问题被排在首位。

  的确,从统计数据也可看出高校收费来,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平均每名学生每年交学杂费约2172元,到2004年已上升到约4857元,增加一倍还多,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低收入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642.2元,是农村居民低收入户家庭人均纯收入1007元的近5倍。这么高的学费,阻止了一部分困难家庭子女迈不了大学的门槛,这是不公平的。

  第四,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向目标迈进,预计到2020年可以实现

  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发展目标为:“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200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42.8%,到2006年已上升到59.2%,特别是近三年发展更快,按此趋势,到202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一目标不难实现。如果2020年目标能够实现,全国每十万人口中的高中阶段学历者将从2000年的1.11万人提升到3.1万人左右,再加上同一时期高等教育的扩展及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的进展,对于届时14亿多人口的中国来说,可望使国民受教育程度从2000年的7.79年左右提高到10~11年,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本次调查采取了现场调查、读者调查表回收、新浪网网上调查、手机短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共有26000多人参与,其中调查问卷回收5000多份,网络及手机短信调查21000多人。调查区域涵盖东部、中部、南部、西部和东北部。城镇地区采取的是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农村地区则采取整群抽样法。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