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刘彦华“2019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52.4%的受访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在评价内容方面过多侧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考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教育评价究竟该如何做?专家和受访者都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诞生于2005年的“中国教育小康指数”,每年都会请公众对当下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 2019年7—8月,《小康》杂志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进行了“2019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及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得出“2019中国教育小康指数”为88.1分,比上年提高6.1分。 中国教育小康指数主要是从教育投入及政策偏向性、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及执行、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满意度、对教育公平程度的感受、平均受教育年限五个方面进行评价。本年度,教育投入及政策偏向性、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及执行、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满意度、对教育公平程度的感受、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数得分分别为91.6分、93.4分、83.9分、80.8分、93.2分,比上年度分别提高7.4分、1.4分、8.3分、9.4分、2.9分。 应试教育仍是“问题” 推动中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是无数中国家长的共同心愿和期待, “2019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66.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存在最严重的问题是“应试教育”。 虽然国家在教育工作方面不断进行深化改革、强调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问题仍然突出。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要改变这一形势,需要从高考指挥棒入手,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这种方式没有问题。问题在于,需要打破‘唯分数’的单一评价方式。” 对此,参与“2019中国教育小康指数”的受访者也深有同感。调查结果显示,52.4%的受访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在评价内容方面过多侧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考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21.3%的受访者抱怨在评价重心方面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情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13.8%的受访者认为,在评价标准方面,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忽略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9%的受访者反映,在评价方法方面,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分数,很少采用质性评价手段。另外还有3.5%的受访者认为,在评价主体方面,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没有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 为此,49.9%的受访者建议加大对学生知识转化能力的学习和考核,35.9%的受访者希望加大对创造力的评价考核,9.2%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加大社会实践考核,另外还有5%的受访者希望加大对学生特长的评价。 对于中国教育评价方式的问题,储朝晖分析认为,根本的问题在于评价的权力过于集中,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实际上导致了评价权力高度集中,而过度集中必然导致标准单一。 “所有的学生都要符合一个标准,并且还要根据分数进行排队,压力非常大。”在储朝晖看来,要想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第一要进行分级评价,给高校完整独立招生权力的同时,向培养学生的学校、教师让渡一部分评价权力。高校专业的招生团队可以对中学、教师的评价权重进行调整,作为参考依据,形成机制,提高评价的科学度。第二是要形成多元的评价主体。这里不仅需要第一方、第二方的评价,也需要第三方的评价。 “我国现在非常缺乏第三方评价,尤其是去年出台的自主招生文件,大大缩减了被认可的民间竞赛项目,其实就是在杜绝第三方评价。”储朝晖分析认为,如果第三方评价是真实、可信的,就可以放开考核,由高校的专业招生团队根据经验、需求自主决定是否采用。 教师素养备受关注 除了教育评价方式外,今年中国父母们最关心的是什么?“2019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请受访者在入园难入园贵、择校问题、学生减负、教师待遇等近30个涉及方方面面的教育问题中,评选出了他们最关心的十大教育问题,排在首位的是教育评价方式,排在第二位的是教师素质,第三位是家庭教育方式,第四至第十位依次是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师待遇、教育培训市场乱象、择校问题、学生减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教师素养历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该排行榜中,2016年位列第四,2017年位列第二,2018年位列第三,今年再度升至第二。31岁的兰会云是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一中的地理老师兼班主任,今年高考结束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上了两次热搜。一次是“班主任带全班学生通宵打游戏”,高考结束第一天,他包下全市最好的网吧,带全班同学通宵打游戏。另一次就是高考结束第四天,尽管部分校领导反对、家长担心,他还是坚持带着11名高中毕业生,历时17天,跨越5个省,完成了从朔州到上海骑行1800多公里。 兰会云的“出格”做法,引起社会热议,有人支持,直言“佩服”“支持”“看哭”,也有人吐槽,“这是没出事,出了事,就是另外一番景象!”截然不同的态度背后,不得不让人思考——什么是真正好的教育,什么是真正好的教师? 对此,储朝晖分析称,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第一,对教育、学生充满爱,并将这种爱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他的工作、行为、交往中去。第二,专业能力要强,能够胜任教学育人本职工作。第三,要具有与学生交往的能力,能够敏锐地感受学生的状态。第四,要了解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从微观上要将注意力放在学生整个成长发展过程,而非简单的分数,从宏观上,要将学生引导到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大方向上去,而不是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只会标准答案的人。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民众对教师的所盼所需所想,“2019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还对家长们最讨厌的教师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排在首位的是歧视、侮辱、体罚学生,其次是偏袒、不公正,再次是不管学生、一味放任、不尽责任。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提供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