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守望乡村教育二十四年

2022-11-07 10:39:57 来源:央视网 作者:孙浩然 责任编辑:王一 字号:T|T

  央视网消息(实习记者 孙浩然):在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花园屯镇三墩村,有一所当地无人不晓的乡村小学——三墩村小学,也正是这所建在明代土长城脚下的小学,让穷乡僻壤里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学生。

  这一切归功于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三墩村小学校长,姚建。

  “我出生在农村,很小的时候,就时常帮家里做一些农活,深知农村人的辛苦和不易;求学以后,就想回到家乡教书育人,希望能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姚建今年48岁,他已在三尺讲台上坚守了24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对乡村人民的理解、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是他选择扎根乡村从事教育工作的原因。

  1998年,姚建从河北柴沟堡师范学校毕业后,前往离家五六十公里的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郭家窑乡二道沟村任教。每个周末,姚建都要在天刚蒙蒙亮时出发,跨越数十公里的路程,他唯一的代步工具仅有一辆自行车。那时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很艰苦,学生们需要从家里带板凳来上课,但正是这样的环境和一批批求知若渴的孩子,让姚建坚定了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的决心。

姚建在给孩子们上体育课

  “初登讲台,孩子们求知的眼神,让我觉得成为一名老师、教书育人是非常正确的决定,我从心里感到自豪。”姚建说。

  践诺为本,立德树人

  2000年,姚建被调到三墩村小学执教;2004年起担任学校校长至今。20多年来,在他的辛勤付出下,无数山村孩子的梦想从这里起航。

  提起他的学生们,姚建的言语中浸满了回忆,又透着些许自豪。在三墩村小学读书的,大多是家庭贫困的孩子,他们或是父母患有疾病,或是来自单亲家庭。面对这样的学生,姚建在老师的角色之外,还像父亲一样照顾起孩子们的生活起居。

  每天早上6点,姚建的妻子马丽荣就起床为学生们准备早饭,姚建则打理照看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每晚宿舍熄灯后,姚建都要亲自查看每间宿舍,才放心入睡。

  “我们一般不是自己去招生,主要是学校成绩好了,在周边有了好的名声,人们也就愿意把孩子送到我们这来读书。”三墩村小学的学生不仅来自本村,还有来自周边几个行政村甚至也有内蒙古的孩子慕名来到这里上学。2011年,姚建买了一辆面包车当作校车,每周一挨家挨户接学生上学,周末再统一将学生送回家,十几年来风雨无阻。

姚建的妻子马丽荣在为学生准备早餐

  有一次,在体育课上,一名学生因为练习跳远把鞋弄破了,姚建便叮嘱他趁假期回家换一双。但是下周这名学生来到学校时,姚建发现他并没有换一双新鞋,而是用铁丝把鞋底和脚绑在了一起。看到这一幕,姚建不禁心痛。经过了解,得知这名学生的母亲患有乳腺癌多年,并且家庭非常贫困,同样并不富裕的姚建自掏腰包,为这名学生添置了学习和生活用品,并把自己孩子的衣物拿给他穿;后来,姚建还为他向上级部门申请了“两免一补”,使这名学生也顺利完成了学业。

  “大带小”是姚建在三墩村小学创立的传统。年纪大的同学帮助年纪小的同学叠被、打水、打饭、穿衣,同学们一起玩耍,其乐融融。因此,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很容易能够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在阳光下积极、健康地成长。

  因材施教是姚建的教育理念。“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不一样”,姚建认为,教育不仅要适应学生的具体情况,还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个人潜力。曾有一名女生在舞蹈方面很有天赋,于是姚建便与她的家长沟通,希望他们能够理解她的兴趣,并支持她未来在舞蹈艺术方面的学习。

  立德树人是姚建的教育理想。“方方正正写字,踏踏实实做人”是姚建传授给学生们朴素又深刻的人生哲理。姚建认为,教育更多是在塑造一个人的品格,而不仅仅是将课本上的知识教给孩子。

  坚守讲台,心系家乡

  姚建可以说出每一位曾在三墩村小学任教的老师的名字:“张老师严谨的教学、朴实节俭的生活习惯对我影响很大;于老师的教学方式幽默风趣;王老师的课堂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在教学模式上对我有很大影响……”近年来,也有更多的教师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三墩村小学任教,曾兼任多个科目任课老师的姚建也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生活和学校建设上来。

  “后来有两名特岗教师来到学校,他们是语文专业的。他们来了以后,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姚建说。

  2022年8月5日,中央文明办发布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姚建获评“敬业奉献好人”称号。面对荣誉,姚建在激动之余更多的则是对自我的鞭策:“我认为这个荣誉是对我的一个鼓励,也给了我更多动力去坚持乡村教育。”

  三墩村小学现有九名学生在读,而学校学生最多时有一百多名。他说,只要有一名学生在,他都会坚守下去。

  “如果孩子们能够在乡村享受和城市中一样优质的教育,一定会有更多人选择留在乡村。现在乡村的条件也比以前好很多了,学校门口也修了很漂亮的柏油马路,开车到大同市区也只要几十分钟,希望年轻的老师能够来农村走一走、看一看,最好是能够留下来。”他说。

相关推荐


科学强国 绿色发展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