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平:“山海情”里走出筑路郎

2021-06-29 16:05:30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赵亮 毛浓曦 责任编辑:柒月 字号:T|T

  2020年12月3日23时30分,云南玉楚高速公路旧寨隧道正加紧施工,突然有个声音声嘶力竭地呼喊:“快撤!隧道要塌方了……”

  仅仅10多分钟,16名工人和价值360多万元的机械设备安全撤离后,轰隆一声巨响,整个掌子面被掩埋。事后测算,因地质突变,此次坍塌长度达38米,塌方量5000立方米以上。

  预感危险并果断疾呼的就是姜春平,这次化险为夷让工友们见识了姜春平的“英雄本色”。

  近日,中铁七局三公司玉楚高速项目副总工、旧寨隧道负责人姜春平被授予“中国中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中铁安全生产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走出贫穷,知识改变命运

  宁夏固原,曾被联合国评价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热播剧《山海情》讲述的就是这里从“贫困样本”变成“脱贫样本”的故事。

  “家乡移民搬迁后,不少人搬到了闽宁镇,政府补贴盖了新房。公路修到了门口,装了路灯,通了自来水、互联网……”姜春平笑着说,《山海情》里的剧情就是家乡变化的真实写照。

  正是那段努力走出贫苦的经历,练就了姜春平坚韧不拔的品质。

  1987年5月,姜春平出生在固原市隆德县小山村的一间土坯房里,父母目不识丁,终日在土里刨食,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去县城上高中前,家里吃水都是从几里外的山坳里打。一到旱季,等一瓢水渗出要十几分钟,打满一桶得两三个小时。

  “我一定要走出去!”姜春平产生了强烈的改变命运的信念。这之后,他在煤油灯下发奋苦读,终于在2008年考取了哈尔滨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工程专业。

  上大学前的暑假,他来到500公里外的白芨沟煤矿打工,1个月后当他将挖煤挣来的1200元递到父亲手上时,已然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了。

  大学生涯,姜春平白天苦读,晚上去餐馆端盘子,挣出每天20元的生活费。

  “同学,你对我们单位野外工作的性质了解吧?能接受吗?”“了解!我完全能接受!”在校园招聘会上,姜春平坚定地回答招聘人员。

   走上工地,锚定人生目标

  进入三公司后,姜春平在四川巴达铁路施工现场,短时间内就可以独立完成多项工作,最终成为公司优秀见习生,提前半年定职并被破格提升为技术部长。同时,他还被委任以测量主管、工经部长、瓦斯检测员,成为“多面手”。

  在新疆明哈高速,昼夜温差大,材料热胀冷缩,前一天做好的路面,经常第二天就在接茬处隆起10多厘米。为攻克这个难题,姜春平白天带领同事在100多摄氏度的沥青砼料炙烤下测量,晚上在试验室反复试验。最终他们找到了解决方案:在摊铺前先用切割机将接茬处切齐,并每隔200米做一道横向切缝后灌入沥青。这一方法也成为公司之后在高温差地区施工的标准操作。

  “工地很苦,但我从没想过转行,就像小时候读书苦,我从没想过辍学。”他说正是这份工作,他才能用双手为家人创造幸福,这就是他坚定信念跋涉“筑路人生”的力量源泉。

  走进隧道,专注成就事业

  “旧寨隧道区域主要是破碎的板岩和泥岩,自稳性就差,又处于富水带,洞内涌水容易引起围岩崩塌……”平时不善言谈的姜春平,一谈起施工就滔滔不绝。

  为了方便随时进隧道,姜春平把宿舍搬到了隧道口的工区,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他每时每刻都在看图纸、查资料、记笔记,现场有几根柱子、几道弯,工程的重点、难点在哪里,都清晰地印到了他的脑子里,同事们称他是“活图纸”。

  每天最少两次的现场巡查风雨无阻,在现场不厌其烦地讲注意事项、技术标准,他还将梳理的技术细节编制成《隧道施工现场卡控要点》发到每个人手上。10多年来,他记录的各类技术、管理、心得笔记有20多本。丰富的经验,让姜春平有了随时发现隐患的“火眼金睛”。

  也正是对施工安全技术深刻掌握、对现场情况了如指掌,以及精准研判加上极端负责的态度,让他在关键时刻化身“超级英雄”。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