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那棵百年榕树,镌刻着一寸寸光阴和一段段记忆,铭刻着我们村寨每个发展时期的历史印记,她就是我们从贫穷走向小康的见证者。 本文刊于《中国妇女》杂志 每每我从远方回到故乡,那棵高耸在寨子里的大榕树,即刻跳入我的眼帘、映入我的心房。每一次回家,我都会到这棵大榕树下站一站、摸一摸、看一看。 百年榕树铭刻着我们村寨每个发展时期的历史印记(摄影/刘云川) 记得上一次已是半年前,我刚刚踏进村口,就被她召唤,走近抚摸时,感觉她苍老了很多,不禁潸然泪下,当我贴身与她拥抱时,我的心早已跟着思绪回到了童年,往昔一件件、一桩桩难忘的事,映射到我的脑海和心田…… 故乡的榕树就耸立在寨子的寺庙旁边,高有二十多米,树干四人牵手可围拢,树龄就连村里最年长的老人也说不清楚,二百年、三百年、五百年……也许永远是个谜。方圆几十里似乎都找不到这么高大古老的树,所以她在当地不仅有名,也成了我们村的坐标。榕树身上布满树疤,但树冠非常茂盛、郁郁葱葱,长年累月,数度风雨,她用粗壮的枝干和丰密的枝叶,守护着封存的记忆和古老的传说。 孩童聚集榕树下,嬉戏玩耍,捉迷藏、丢手绢、抓石子,时而还可以看到蜻蜓、蝴蝶萦绕;青年男女在这里跳傣家舞、唱傣家歌、习傣家字,蓬勃奋发;老人促膝看落叶,畅谈过往,一起等待冬日的暖阳,一起迎接归家的孩子。榕树下,我们世代相依,习惯了树枝的味道,习惯了树叶的照拂,习惯了树根的沿袭。 那时候,榕树下是我们全村的议事场所。当寨子里有重大事项、重大活动,晨曦或是午时,衣布(傣语意为对长者的尊称)村长就会使用社房里的大喇叭召集村民到大榕树下,进行群众大会讨论或民主议事,广泛集聚群众智慧和力量,共商共建共享乡村发展。榕树下参会的父老乡亲,有些嗑着瓜子静静聆听、有些背着娃娃站着听、有些直接坐在大榕树地面上浮起的根干上侧身听,各种姿势,一派轻松和谐。会议结束,有些跟着衣布村长整治村容村貌、有些牵着水牛去放牧、有些抬着锄头到地里种庄稼,有些带娃娃的中年妇女,则回家挑水碾米晒谷子。整个寨子井然有序、互助为乐。 榕树下,凝聚着我们全村人的期盼。那时家里穷,没有电视机,整个寨子就只有一两家买得起电视机,而且还是黑白电视,只能播放一两个频道,吃好晚饭还要赶紧抬着凳子去别人家占好位置,生怕抢不着好位置被前面的头遮挡,所以,那时能够看电影是多么幸福的事,比衣波衣咩(傣语意为父母亲)从山上找到竹虫、蜂蛹还高兴。 我们日夜期盼电影公司的人快点来到大榕树下,给我们放映露天电影,每次放映工人一拉帷幕,无论男女老少不等衣布村长广播通知,就捏着糯米饭团沾着喃咪(傣族蘸料)雀跃奔向这棵大榕树,迅速找个合适的C位等待幕布上的画面。那会儿,虽然电影事业不发达,但也看到了民族的力量和希望,傣族叙事长诗《喃木诺娜和召树屯》被拍成电影并傣语译制,故事感人,鼓舞人心,百看不厌。 长大了,榕树下变成了我们的第二课堂,民族文化在榕树下千古流芳。每年四月泼水节,家里的长辈都会带着家人和孩子、带着虔诚的祝福、带着感激恩德的善心来到这棵大榕树下,举行祭拜礼佛仪式。榕树下,我们祈福安康,祈福风调雨顺。榕树下,我们学习的是傣家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流露出浓厚的乡情和家人的惦念。 从小学习,传承傣家手工慢轮制陶技艺 如今,榕树下,已然成为摊主们的各种叫卖,语调囊括南北口音、东西方言、中外语意,纯粹、熟详的乡音渐渐少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昭示着村子里日复一日的变化,和更加包容多元的文化发展。 我的妈妈玉勐是国家级傣陶非遗传承人。这项傣族的古老技艺曾经一度因为工业化生产的冲击,濒临绝迹。2006年“傣族慢轮制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妈妈的春天来了! 如今,妈妈的玉勐手工慢轮制陶作坊里,学艺的年轻人纷至沓来,哥哥嫂嫂则通过抖音、微信、微视向各地朋友推介、营销,妈妈亲手捏制的傣陶花盆热销当地和周边,装点着大家的庭院和阳台。党的十八大以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逐渐深入到每一座城、每一户人家、每一个人,我们比以往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这其中绿植少不了,也带火了傣陶。妈妈捏制的手工傣陶,因为没有上釉属于低温陶,有着极好的透气性,而且陶坯上印刻着傣家图腾和纹案,用来种花草还是用来装普洱茶都是最佳首选,备受市场青睐。这门古老的手艺通过互联网销售平台,改善了我们全家人的生活。 我的母亲(国家级傣陶传承人玉勐)向孙女传授傣陶制作技艺 互联网让我们“智”享生活。往年的泼水节,我们一起打着纸花伞,顶着近40摄氏度的大热天,拥在美丽的澜沧江畔观看龙舟赛;或是组团到特色赶摆街购买我们的傣家土陶、傣家手工红糖、傣味包烧鱼、傣家年糕、傣家手撕干巴、西双版纳普洱茶等。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我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却丝毫没有改变我们对传统节日的美好纪念,我们“云过傣历年”,只要有满格的信号,打开手机便可以足不出户观看“线上傣历1382新年节”的各种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线上《傣族慢轮制陶技艺》非遗文化纪录片、有“云上美食制作”短视频、西双版纳“生态文明”主题美术作品线上展等。另外,我们还可以扫码下单,购买助农产品助力脱贫攻坚。网上政务大厅的开通,则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申请办理二孩生育证、在家上网课等等,各种便民惠民服务和阳光政策在俺的家乡落地实施。 制作傣陶 从过去的手捏盘条制陶到现在的拉坯机械生产,从过去的抢着油渣下饭吃到现在的鱼、肉、蛋、奶随便吃,从过去的供销社排队用布票买衣衫到现在网上购物,无数的傣族家庭像我家一样过上了幸福、智慧、共享的生活,奔向小康。 站在榕树下,一点一点拾起我的乡愁,尽情畅想着家乡的未来, “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这句话最能表达我此刻的心情。我希望,村寨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和城市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既能保留她特有的傣乡傣色,留住我对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长眷恋,留住祖祖辈辈的家国胸怀,留住子子孙孙的民族情怀,又能在传承中发展,创享我们美好的小康生活。 惊喜大奖等你拿!“我家的小康生活”征文及短视频征集火热进行中(点击文字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