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工作18年,她与钢铁为伴,每天接触10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动辄数百吨的钢水;18年的专注,她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够从光照到钢板上的变化判断钢板表面是否合格,能从繁多的数据快速判断需要调整的环节和幅度;她先后组织和参与了84项关键核心技术、100余个重点产品研究及开发,获得了27项专利、35项专有技术,多项技术和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她,就是鞍钢敬业爱岗楷模李新玲。 迎难而上 她把自己交给了事业 李新玲是第一批参与鲅鱼圈5500mm宽厚板项目全线工艺设计的技术人员。她把现场当成“战场”,白天跟踪工艺调试,与同事探讨技术问题,夜晚整理数据资料,撰写跟踪调试报告,“连轴转”成了工作常态。李新玲的同事都说:“她把自己交给了事业。” 在生产现场,李新玲是大家技术质量工作方面的“指南针”。1127米长的生产线、74个岗位,97个技术质量管理制度、400个钢牌号的工艺要求,李新玲都了然于心。对她来说,“没有什么秘诀,就是靠不断学习,才能练就绝活儿。” 工作中,每当遇到困难、遭遇瓶颈,她总是全身心地去解决。 一直以来,18MND5钢板全球仅德国的一家公司可以生产,但由于项目建设的需要,对钢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初,鞍钢股份接到中广核设计院的订单,产品的研发任务落到了李新玲和她的研发团队肩上。 全球仅一家企业拥有这项生产技术,这就意味着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研发团队便只能通过学习类似的案例来寻找研究方向。他们翻遍了大量书籍和技术资料,又凭借多年的技术储备制定出初步设计工艺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推敲和研究后,形成首次实验设计方案。 由于钢板的特殊要求,生产所用的坯料需要定制,先后要经过两次轧制才能完成,且钢水的浇筑速度、浇制的温度等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每轮实验从设计开始到成品都要经过一到三个月时间。 看着鲜红的“不合格”字样,李新玲的眼神黯淡了下来。她说,这种钢板级别要求很高,需要把一些成分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小数点后好几位数字的微小变动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李新玲并没有气馁,而是不断改进工艺。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近两年,先后进行了8轮实验,终于在2018年底,由李新玲指导研发生产的高性能18MND5钢板压制封头后的各项性能完全满足指标要求。该种钢板也得到了东方锅炉及中广核的一致认可,认为鞍钢实现了对该产品的升级换代,关键指标好于进口产品,属于完全意义的自主研发、全球首创。这也一举打破以往核电机组关键核心装备材料被国外钢厂垄断的局面,并且各方面条件优于进口钢板,实现该种装备材料的进口替代。 当问题迎刃而解的时候,无论是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还是给企业带来的效益,都会让李新玲倍感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