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筹备6年,建设9年,港珠澳大桥历时足足15年。它,既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 孙钧院士(左一)在港珠澳大桥上参观 今年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教授孙钧站在港珠澳大桥东岛非通航孔桥的桥面上,眺望大屿山与伶仃洋,“来了这么多次,这次心情最轻松。”已经93岁高龄的他多次赶赴港珠澳大桥指挥部“望闻问切”,解决了港珠澳大桥的不少难题。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是当前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隧道深埋在外海海底,它的长度和埋置深度都达到世界最长、最深的规模。由于这项“超级工程”涉及很多全新的技术,其蕴含的巨大工程难度都是过去不曾遇到过的。已至耄耋之年的孙钧,频繁地往来于上海和珠海,奔走于工地和会议室,前前后后参加各类技术风险评估会、咨询会达三四十次。 事实上,在此之前,孙钧曾参与过很多“超级工程”,其中包括青藏公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洋山深水港、长江隧桥等。“我这一辈子,经手的大项目大概就是这些。不是我有什么能耐,大概是我资格比较老吧。” 讲台上的孙钧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随着新中国建设的日益发展,隧道与地下工程从理论发展研究到工程技术开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济大学决定创办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适时建立同济大学地下结构工程教研室,联袂已有的工程测量、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组建成立地下工程系。时任同济大学校长的李国豪教授排兵布阵,调集一批优秀教师承担新专业建设工作,孙钧教授受命从桥梁专业转到地下结构专业,担任首任教研室主任。自此,孙钧教授就开始了新专业的建设,直到今天,从未离开过,可谓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