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清晨7点,江汉区花楼街严家左巷23号门前,排起了约20米的长队,88岁的彭德祥老人熟练地为前来买面的顾客加入臊子,放进佐料调味,在其身旁忙活的,是老人的女儿——64岁的肖树芬,她负责下面和收钱。 “树芬,多下半两。”一位从事搬运工作的汪师傅走到近前,彭德祥扫了一眼,小声吩咐着,肖树芬“嗯”了一声,熟练地将二两半生面放进开水里,用筷子反复搅动。 老人正调着面,汪师傅赶紧掏出钱包,递上6块钱:“每次来您家都多给半两面,弄得我都觉得总在占便宜。”“莫瞎说,你们做体力活的,做事要劲,不多吃一点怎么行?”彭德祥专注地调好味后,将一大碗炸酱面递给了汪师傅。 “多下半两面”的家规坚持了30年 “我做过体力活,知道干体力活的辛苦,干这一行的人必须吃好。”彭德祥是四川人,上世纪30年代来到武汉务工,当过印刷工、拉过板车,自退休后彭德祥开起了面铺。自1986年至今,彭德祥的面铺开了30年,以前在长堤街,10年前搬到了严家左巷。之前每天固定售卖300碗,随着年龄增长,近两年减至每天售卖200碗。而从30年前面铺开张的第一天起,老人就立下一条规矩,只要看到体力劳动者或者生活贫困者来买面过早,她都会多下半两面,多给半勺臊子。 进入耄耋之年,为何依然坚持开铺卖面?7个儿女孝顺,天伦之乐可享,为何还要日日忙碌?“我只想让做体力活的人多吃一点,吃好一点。”彭德祥的回答十分朴素。早年的经历让彭德祥深知生活的不易,无论是以前雇人下面,还是现在子女为照顾她,主动到铺子里帮她下面,她都会时时提醒“多下半两面”,确保这一规矩延续下去。“不免单”是不想人好逸恶劳,多半两面是老人力所能及的关心。 由于常年在花楼街一带开面铺,加之老人的面美味可口,十分受欢迎,来这里的多是回头客,这也方便老人了解大多数顾客的生活状况。对于新面孔,老人总会根据衣着去推测,根据闲谈去判断,如若发现新顾客是生活困难者,也会“多下半两面”。 “我们都知道只能保本,利润很薄,但是老人开面铺是个好心,现在我也习惯了,她不说,我也会对需要的人多下半两面。”肖树芬坦言,这已经成了家规,传承了30年。“你老娘真不简单。”邻居专程走过来说。 卖面一定不能“掺水” 榨菜肉丝面一碗4元,香菇肉丝面一碗6元,牛肉面一碗11元,这些面的价格相较一般面铺要低一些,但是这么多年,老人很少涨价。“生活暂时困难者原本收入就不高,我尽量压低价格,让他们能吃一碗热乎乎的面,能吃饱。”老人说自己是保本经营,平时子女给自己打工,钱由自己管理。 “下面所用的佐料都是我自己想到的,味道也是我亲自调出来的,既不能重也不能轻,还有火工也很重要。”彭德祥说,自己从固定店面进货,对质量要求很高,每天限定数量,是为了保证质量,卖面可以帮人,那么卖面一定不能“掺水”。 一辆电动车停到严家左巷门口,给老人送来一塑料袋牛肉,老人仔细地看看,这才递过去150块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