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亢嘹亮的芦笙音乐、婀娜多姿的芦笙舞蹈、娓娓动听的苗族古歌、精彩绝伦的斗马……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风情,见证着绵延不息的文明传承,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传承非遗文化 芦笙音乐、芦笙舞蹈、苗族织锦……近年来,融水通过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让非遗文化融入青少年日常学习生活。唐毅辉作为市级苗族芦笙音乐传承人、县芦笙协会的非遗文化专家,2009年开始先后到融水以及柳州市区的各个学校教学生吹芦笙,并带领学生在各大比赛中获得佳绩。唐毅辉表示,芦笙文化在融水拥有悠久的历史,弘扬传承这一文化,不仅要有人“传”,还要有人“接”,他希望自己能把芦笙文化传承下去,让年轻人将它发扬光大。 “很高兴芦笙文化能够发扬光大、焕发光彩。”唐毅辉说。非遗传承的种子,需要在时代前沿的土壤里播种,让非遗的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赋予非遗文化鲜活、持久的生命力。 “我们县芦笙协会从1986年开始,每年都要到一个村或者一个寨子‘打同年’,与群众近距离交流芦笙文化。”融水通过“打同年”活动让非遗文化回归民间、融入生活,让群众近距离接触非遗、了解非遗,认识非遗文化历史、增强文化保护意识、坚定文化自信。 非遗走出“深闺” 今年,融水受邀参加云南省“唱着情歌去大理——中国民歌展演·大理情歌汇”、贵州省2023年“凤凰杯”芦笙大赛,与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的参赛选手、队伍进行同台竞技,大展融水苗乡风采。 “我们不仅在融水开展苗歌演唱活动,还把苗歌唱出了融水、唱出了广西、唱响了全国,与全国各地文化进行交融,向全国人民讲述精彩的苗歌非遗故事。”前往云南省参赛的歌手、市级苗族古歌非遗传承人梁翠荣说。 如今,融水非遗文化走出大苗山,走向全国,使苗族群众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坚定了文化自信,更向全国塑造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苗山文化形象。 发展非遗旅游 长期以来,芦笙和斗马一直是融水各族同胞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今,已成为苗乡特色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县斗马文化协会会长贾凯华介绍,斗马活动在每年的系列坡会中举行,观看人数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如今,芦笙和斗马已深深融入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不仅如此,这些民俗活动还吸引外地游客来融水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进一步丰富融水的旅游业态。 此外,融水还依托特有的宝贵民族资源,大力推进商旅文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梦呜苗寨非遗文化街区。非遗文化街将芦笙、蜡染、苗锦等多项非遗产品呈现在大众面前,延续文化生命力,为“非遗+商业”创造更多可能性,通过多元场景,串联消费与休闲,弘扬传统文化,营造商旅文体融合发展的时尚消费场景。 近年来,融水以“秀美融水风情苗乡”的旅游发展定位,依托“旅游业+品牌+文化”,极力打造“天天有表演、月月有节庆、年年有大型主题活动”的民族文化旅游节庆品牌,为全域旅游示范县和特色旅游名县提供品牌支撑,进一步实现全县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并以旅游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融水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民俗文化旅游深度体验区、养生休闲度假区和自驾游重要目的地。据初步统计,今年1月至9月,融水接待游客568.21万人次,同比增长36.7%;旅游消费64.02亿元,同比增长31.1%。 融水文化馆馆长、苗族芦笙舞县级传承人覃凤娟表示,一直以来,融水都在积极探索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之路,接下来将继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力度,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开展非遗展演、非遗培训等活动,让宝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为融水的文化繁荣作出贡献。(何海晔、欧振波、付华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