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平,男,现任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党组织书记、驻会副会长;王娜,女,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博士生。 由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大会组委会组织专家撰写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24》(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明年上半年出版。此文是报告第六章的部分内容。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县域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指明未来县域发展的方向。为此,对县域经济与乡村振兴提出如下建议。 一、大农业 现代化大农业的实现与发展,必须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生产手段,借助更高水平的农机装备作为生产工具,具备更高技术密集度和更高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从而引发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户行为的深刻变革。加速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形成新质生产力。这包括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完善激励机制,突破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障碍。同时,要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确保农业科研投入占据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和强度。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这包括加大农机化工程实施力度,引进更多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大型农业机械,以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的全程机械化管理和收获。要全面推动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需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并保障充足的财政和人才支持。这将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提升。 二、优质地 优质地首先要保住地,一方面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尤其要确保种粮用地,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提高土地的长出力和利用力,确保良田良用,增强可持续粮食增产水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用水和生态保护红线,严禁土壤污染,加强土壤质量管理,提高土壤的有机质成分,推进土地的优质化,从而重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改善农业价值链,延伸农业供应链,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以工促农带动农食系统逐步完成高效高质绿色方向转型,是县域层次上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 三、优质粮 确保粮食安全(粮食是指人吃粮和饲料粮),稳住粮食的数量和质量,在保证量的有效供给的前提下,粮食也要打出品牌。领导人多次对加强品牌建设提出了要求,指出,“要加强品牌建设,积极争创品牌,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因此有必要对每年的粮食总量质量进行实际评估,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粮食作物以外的食物链条,创新食物消费水平,加强粮食消费研究和探索。以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为指引,确保合理科学的粮食结构,做到省际间的自求平衡。确保中国人们的饭碗始终端在中国人的手里,而且装的都是中国人的粮食。 过去几十年,我国用有限的水土资源保障全球将近18%人口的粮食供应。国家层面上的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和市场化改革为提升农业生产力和保障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未来30年,实现“口粮绝对安全、主要农产品供应自主可控”仍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随着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及人均收入的增长,需要农业在全面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加强与上下游产业的关联性,带动整个农食系统朝向高效、高值和绿色方向转型。在继续推进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和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聚焦地区发展的优势和区位条件、紧扣县域发展规律,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食系统的转型。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农食系统提质增效的目标,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重视,也需要县域层面树立重视农业、服务农业的意识,并为农食系统转型提供制度、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保障口粮绝对安全与主要农产品自主可控,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目标。 四、留住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差距的拉大,每年外出务工的人员逐年增加。空壳村、空心村现象突出,戏称6199部队驻守农村,这种现象必须扭转,把外出打工潮变为回乡创业潮。通过产业、政策的引领和支持,引导外出打工人员合理、有序、科学的回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城乡的人员结构。做到村兴旺、人兴旺。 五、记乡愁 树高千尺,落叶归根。要让外出奔波创业的人们能愉快地回到自己的故土,重视第二故乡和第一故乡之间的建设,让人们记住乡愁,留下田园风光和美好记忆,加大对农村标志性、特色性民宿的建筑的保护与建设和开发,把乡村建设成为真正向往的地方。通过多年的精准扶贫和乡村建设,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农业农村发展方兴未艾。因此,要在记住乡愁文化上大做文章,回归村子里这边风景独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应用开发。 六、创造美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乡村建设,乡村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的标准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为民、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20字中总要求,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事业会在长足发展的形势下,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要求与时俱进进行了升级,从而更符合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建设和美乡村。 七、强增收 实现农民增收和全民共同富裕不动摇。未来“三农”发展需加强农业村内部分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缩小工农、城乡劳动生产力差异,县域发展是支持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创造非农就业,带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过去几十年,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工农、城乡劳动生产力绝对差异的不断缩小。未来30年,全面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和全民共同富裕,需要继续提升农业劳动生产力,消除城乡收入差距。除加快城镇化发展以外,通过实施乡村振兴,农业内部也需要按规模和产品实现专业化分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不仅通过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为加快城镇化提供条件,通过整合城乡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资源为农业内部专业化分工提供条件。利用科技创新和结构转型,加强发展基于自然的、结合科技发展的生产解决途径。在开展基于自然的生产解和实现绿色与永续发展目标的实践中,将农业现代化与现代生物、数字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八、共同富 缩小工农、城乡收入差异,实现全民共同富裕。以县城为核心构建多维度的市场机制,逐步缩小县乡和县城之间的收入和社会福利差异,建立连接城乡、跨地区、跨行业统一的劳动市场;推进农业内部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种植业内部大小农户之间、各地区不同农产品之间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提升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和商业化、市场化程度;提升服务农业意识,通过高值化、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解决农民增收和全民共同富裕问题。 案例:“五常大米”数字化 黑龙江省五常市是典型农业大县(市)、国家重要的商品粮食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十大先进县之一,也是全国水稻五强县之一。2022年,五常大米品牌价值攀升至710.28亿元,连续七年蝉联地标产品大米类全国第一。在擦亮五常大米这张绿色名片的道路上,五常市政府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与努力。 依托新华网溯源中国平台的“科技+传媒+商务+产业+生态”全方位能力矩阵,五常县政府提出“人-地-米-标”全联网溯源方案,将每个农户对应的每个地块绑定,对相应地块的产量和对应稻米的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生产环节全面追溯,将10多万的农户、6000多家合作社、240多万亩水田、70多万吨大米、470多家生产加工企业、200多家分装企业、400多家地标企业、9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50多家经销企业等数据逐一录入产业大数据平台,能实时监控产业运行数据,掌握了五常大米品牌的数字化保护技术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