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记者 李洋 奥地利籍教授、人称“世纪舞者”的弗拉基米尔·马拉霍夫,近日接受北京舞蹈学院聘任,为该校芭蕾舞系主任。这是北舞70年办学历史中,首次在办学关键领域关键岗位聘任顶尖国际艺术家。 在中国翻开人生全新一页 对北舞的学生们来说,马老师几乎天天见。他身材并不高,但身姿挺拔;他既爱鱼子酱抹面包,也爱北京烤鸭;他喜爱酷酷的黑外套,但服饰和办公用品上又常见龙、虎等纹样。 马拉霍夫曾是名震欧美的国际芭坛明星,也曾一手开创柏林芭蕾舞团并使其跻身世界最具影响力舞团之一。2022年9月起,他全职担任北舞芭蕾舞系教授,积极推动学术创新和艺术实践方面的国际合作,组建“拔尖人才班”,提升了学院芭蕾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中国舞蹈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今年2月,他还荣获第16届北京市“长城友谊奖”。 他说,来到中国,自己的人生翻开了全新的一页。“这里的一切对我来讲都是全新的——新的想象,新的思维方式。何况北舞是世界上最大的舞蹈类高校,学校有能力探索更多新创作,我愿意把我过去的职业经验带给学生们,去指导他们。” 盯着手机难以舞出灵魂 身为一位对古典芭蕾要求严苛的舞者,一年多的一线教学所见,让他感受到北舞学子良好的基础训练和明显的天赋,但他也发现了学生们的不足——缺少发自灵魂的表达。“教学要先强调质感,然后再强调转圈数量等。要舞出灵魂,用心感受。”马拉霍夫说,如果只强调技术的话,中国杂技就足够好了,但芭蕾是门艺术,更强调通过舞蹈向观众传达的思想和情感,舞者要通过内心和身体,配合音乐来表达。于是,在马老师的课上,孩子们会在他不断的提问中,思考自己对音乐、对历史、对文化、对情感、对故事的理解。“去呼吸”“去享受舞蹈”“不要像机器人一样机械地运动”,这是他反复在课堂上强调的。 让灵魂丰富起来,当然不能仅仅依靠寝室、教室、练功房,但是“靠看手机肯定也不行。”马拉霍夫说,现在的学生们下课后一人捧一个手机,进了电梯连个按楼层键的人都没有,就连看书也要通过手机完成。“我年轻时常去博物馆、剧院、电影院,也常看书。翻开书页、闻到书香时那种奇妙的感觉,现在的孩子还会去体会吗?”马拉霍夫说,业余生活中过度使用手机导致孩子们喜欢去复制手机里看到的东西,可舞者应该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只有这样才可以创作出艺术作品。 “但我不会去责备,毕竟时代不同了。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一切都要产生兴趣。哪怕是在公园中去闻一下花香,去感受一下阳光,去感受春天的气息,都能带给你能量。这些都是一个艺术家应该有的教育。” 希望以芭蕾讲中国故事 教学之外,马拉霍夫一直有一个心愿——创作中国题材芭蕾作品。为此他买了很多讲述中国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的英文版书籍研读。而直到看到了敦煌舞,他终于被深深打动。 北京舞蹈学院得天独厚的优势,让他可以充分了解中国的各个舞种。第一次看到敦煌舞时,他就痴迷了。“每每看到敦煌舞蹈,我都会呆在那里,脑子里再也想不到其他事情。我觉得敦煌舞是可以和芭蕾相结合的。”当他与一些中国编导聊到敦煌舞蹈时,得到的反馈是“因为敦煌舞的素材来自壁画,目前可解析的动作还过于简单”,这反而激发了他的创作欲。他认为,越是简单的东西越可以治愈人。“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匆忙的时代里,五光十色、热热闹闹,所以那些比较能沉下来的东西,才能够治愈人。”为此,他渴望一次深入的敦煌之旅。“我是个思路比较开阔的人,相信当我走进敦煌会有更多灵感。” 他也坚信精品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创作和打磨。“不能一蹴而就。一部好的中国题材的芭蕾作品,需要好的编剧、音乐等许多方面来一起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