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珍稀的地下美术长廊——考古学者王建岐眼中的唐墓壁画

2024-03-04 10:52:31 来源:光明网 作者:计亚男 责任编辑:李煦 字号:T|T

  光明日报记者 计亚男

  在渭河以北的黄土高原上,章怀太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墓,是乾陵的三大陪葬墓。走进幽暗神秘的地下甬道,两侧的一幅幅壁画,犹如一条悠长的地下美术长廊,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

  从这些唐代壁画的精美描绘中,可以看到星象、宇宙、四神、瑞兽、阙楼、仪仗队、仕女等,每一幅画面都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尽情地展示着生命的美丽与尊严。尤其是一个个壁画人物,他们似乎穿越而来,生动的表情流露出唐人的自信,好似述说着大唐的盛世辉煌。这些壁画,堪称初唐至盛唐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绘画流派杰作,在唐代绘画珍品中也极为罕见。

  “唐墓壁画,是生者给死者的礼物,也是死者给后人的信息。”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建岐介绍。出身于文博世家的王建岐,从事壁画研究40余年,是一位全国知名的唐代壁画专家。

  如今,考古学者开启了这座尘封已久的地下美术馆,将曾经的荣耀与传奇重现于世。

  1952年,王建岐父辈那一代考古人发现了最早的唐墓壁画。

  在唐墓的一些泥墙上,有彩色的颜料,逐步剥离了之后,人物的手臂、头部渐渐地显现出来,大家才意识到这就是唐代墓室壁画。

  一千多年过去了,在地平线以下,仍然保留下来一个完整的唐代社会生活、宫廷生活画卷。这些壁画大部分出自唐代帝王、皇亲国戚、三品以上官员的墓室。

  “我看到这些壁画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好像自己和唐代宫廷画师面对面交流,可以身临其境、梦幻大唐。所以我打眼一看就知道哪些是原壁画,哪些是复制品,或是临摹的。”这些壁画,早就深深地印在王建岐的脑海里。

  在他眼中,“这些壁画就是一种还原。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就是高清彩色照片,如果把这些照片组合在一起,拍成一个视频,那就是唐代生活的再现”。

  他说,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绘制墓室壁画了。到了唐代,墓室壁画的规模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壁画也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尤其是贵族生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资料。

  位于西安的唐代壁画珍品馆,是我国第一座唐墓壁画馆。由我国与意大利两国合作建设,于2011年6月20日正式向社会开放。馆内藏有在20多座唐墓中揭取的近600幅壁画精品,总画幅达一千多平方米,展品包括章怀太子墓《客使图》《马球图》《狩猎出行图》,懿德太子墓《阙楼图》《仪仗图》,永泰公主墓《宫女图》在内的壁画珍品97幅。

  1960年出土的《宫女图》,是永泰公主墓里保存下来的一件国宝,高177厘米、宽198厘米,保存最完整,也最为动人,是唐墓壁画中反映女性形象最完美的一幅。图中描绘了九位风姿绰约的宫女,头梳高髻,肩披纱巾,长裙曳地,个个体态丰盈,婀娜多姿。她们手捧方盒、酒杯、拂尘、如意、团扇、蜡烛等,在为首女官的引领下款款而行,或低语、或回顾、或凝神。

  40多年前,日本《朝日新闻》以整版的篇幅,介绍了大唐壁画,标题为《出自唐代一流宫廷画师之笔?——“世界名画之旅”:初唐时期,理想的美人》。如今,这份报纸在王建岐那里珍藏着。

  《马球图》是我国最早关于马球运动的实物资料,非常形象地再现了马球运动。过去只有文字记载,只能靠想象去了解这项运动。

  王建岐最喜欢的唐墓壁画是《阙楼图》,绘制于懿德太子墓,1971年发掘,整幅画面颜色以赭色为主,绿色为辅,红、黄、青色点缀其间,体现了盛唐时期绘画技巧的高超水平。阙楼是宫门前的标志性建筑,由高到低共分三层,表明此阙楼为三出阙,这超出了太子本应使用二重阙的标准,显然是由于“号墓为陵”而使用了皇帝的阙楼规格。在三出阙之后是一座角楼,与侧面的城墙相连。城墙上的凸起部分是唐代的防御工事,而明代的城墙顶部则是呈凹字形。

  唐墓壁画的修复与保护,是一个国际上的难题,尤其是壁画的揭取和迁移,是一项技术复杂且严谨细致的工作。

  在中意两国合作保护唐墓壁画项目中,王建岐承担了一些课程和现场体验活动,尝试在壁画保护修复中,采用多种材料。他成功剔除了最初揭取加固壁画所使用的石膏材料,代之以国际领先的壁画支撑体加固材料——蜂窝铝板,这种材料具有面积大、重量轻的特点。经过十年的使用,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材料。

  唐代墓室壁画,被国家列入禁止出境的国家文物目录。对外交流展览,大部分是使用壁画的照片或是摹本。曾任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的强跃评价,王建岐团队画的摹本,仅次于真迹。

  《光明日报》(2024年03月02日 04版)


相关推荐


科学强国 绿色发展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