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张玉梅 许馨仪 “雕梁画栋”是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美,宏大巍峨的建筑因彩画而平添绚丽锦色。彩画也是木构建筑对抗风雨的第一道防线,其所用颜料可以避湿、防虫。这层薄薄的彩衣,分布在梁枋、天花、斗拱与藻井之上,饰建筑之华丽,护木构之周全。彩画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追寻与了解。中国园林博物馆十周年系列展览的收官之作,“锦色Ⅱ——探寻江南建筑彩画”正在一号主题展厅展出。140余件(套)展品,内容丰富、思路清晰,将江南彩画的古今嬗变,向我们娓娓道来。观众沿着展厅迂回的廊路前行,就如同步入这段历史之中,将江南彩画的长卷徐徐打开。 画栋流丹 纹样寓祥 中国建筑彩画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集实用功能和装饰艺术于一体,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根据建筑等级和构图,传统建筑彩画主要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和玺彩画出现于明晚期,是等级最高的彩画,主要应用于皇宫正殿和皇家坛庙正殿。清代旋子彩画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主要应用于皇宫建筑群的配殿、皇家坛庙、皇家陵寝及敕建庙宇。苏式彩画等级次于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多用于皇宫内廷或皇家园林建筑之中。这三种彩画也被称为“官式彩画”。而民间彩画中最活跃的当属江南彩画,江南彩画创作自由、灵活性大,构图、纹样、设色虽有法度,但不拘谨。与官式彩画等级严明、画法规范相比,江南彩画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正是它的精美与活泼。此次展览以“江南画境”“斑斓意匠”“南北交融”三个部分,重点呈现江南彩画的时代背景、精工纹饰和对北方官式苏画产生的重要影响。 “江南”到底指哪里,又为什么在明清时期成为国际交往的中心?展览的第一部分“江南画境”会告诉你答案。“江南”不仅是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概念。其区域范围有伸缩性,从文化角度看,以吴越文化和徽文化为主体,基于江南地区彩画资源分布的特点,江南彩画以苏南、徽州、浙江彩画为主。 展板一旁的大幅曲面屏幕上,正在滚动播放的是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动态长卷。城外青山绿水,树木葱郁;城内街道上商铺、院落、楼阁排列整齐、豪华气派,几百年前的恢宏建筑跃然“屏”上。那时,江南地区能工巧匠汇聚,私家园林星罗棋布,其经济实力和工艺水平一时无二。以丝织业著称的江南一带,形成了“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盛况,发达的丝织业使得园林主人逐渐将锦缎的纹样与设计用于建筑装饰,这也为江南建筑彩画的孕育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仇英被称为明代吴门画派四大画家之一,我们不仅能在他的作品《汉宫春晓图》中看到明代嘉靖年间苏南青绿官式彩画,也能在《宫蚕卷》中看到民间的锦纹彩画。据明代张潮《虞初新志·戴进传》中附记,仇英生于贫寒家庭,“初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徙而业画”。可见,仇英是彩画工出身。 自然之趣、祥瑞之寓,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在园林中遍植花木,饲养珍禽异兽,成为时代风尚和园林要素。所谓“插柳沿堤,栽梅绕屋”“养鹿堪游,种鱼可捕”,动植物纹饰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彩画中。祥瑞动物包括想象中被赋予神圣寓意的动物,如龙、凤等,还有现实中被赋予吉祥寓意的动物,如仙鹤、蝙蝠等。在传统建筑彩画中,植物被赋予了特定的寓意,以表达古人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如从古波斯传入的海石榴花、蕴含唐代装饰特征的宝相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象征富贵满堂的牡丹等。包袱锦彩绘,是用彩画模仿织锦包裹梁柱的一种建筑装饰(始创于南宋末年),这是江南彩画用彩绘替代纺织物的好点子,代表了当时工匠们的智慧,这些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家们使得原本单调的室内充满生机与活力,抬头望去,便是画境。 工艺精湛 传承发展 展览的第二部分是“斑斓意匠”,在这部分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展厅中央对翁同龢纪念馆主厅彩衣堂中部分彩画建筑结构的1∶1复制品。 苏南一带是明清江南彩画的集中地,主要分布在环太湖流域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尤其是苏州彩画,几乎占到整个苏南彩画一半以上,其中又以苏州常熟翁同龢纪念馆的彩衣堂为最。作为明代苏式建筑和彩绘的重要遗存,彩衣堂是完整体现江南名门望族宅邸形制特点的典型范例,至今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其彩画综合了南北彩画的特点,既有金碧辉煌的气派,又有清淡素雅的品位,以木雕、平面彩绘、悬塑三种形式相结合,五彩并重、锦纹为主,大梁包袱锦内大量采用贴金工艺,与青绿红三色搭配,使彩画显得更为富丽堂皇,又与幽静的庭院环境交相辉映,令人叹为观止。 传统建筑彩画所用工具和材料不同于一般绘画。从丈量建筑构件,到最终完成绘制,二十多道工艺所用工具材料繁多,有纸、笔、刷、尺、大白粉、滑石粉等。传统建筑彩画绘制涉及多种不同的工艺,每道工艺需遵循传统规制,再通过技术和艺术结合的表现方法完成。因彩画类别不同,其绘制方式也不同,工艺主要涉及五大类:制备颜料、制作谱子、沥粉、刷制、贴金,其中主要的技术有近四十种。 明清时期,朝廷大规模从江南工匠中选拔官吏,工匠入仕也将江南建筑风格带入北方宫廷建筑之中,从宫殿、园林到陵寝,从烫样到实际营建,从木作彩画到原料工艺,皆能找到江南的痕迹。几百年间,明式江南建筑彩画逐渐向北方辐射,不仅影响着皇家园林建筑苏式彩画的形成与演变,也成为中国古代南北文化交融、东西贸易互鉴的充分例证。现场图片可以看到著名工匠帮派“香山帮”的发展历程、“样式雷”在北方设计的皇家建筑群工程图样,也能一览漆作、石作等各工种的工具,以及色彩丰富的彩画矿物颜料。 江南建筑彩画风格细腻、影响深远,融汇了中国古代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今天,如同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杨红所说:“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这一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同时也要研究、展示、传承好这一文化与技艺,让江南建筑彩画活起来。”2002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推荐发行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标志着彩画修复从文物建筑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转变。它使彩画保护和修复措施更为规范和严格。 近年来,国内开展的传统彩画工艺科学化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远不及保护彩画传承人重要。即使所有的工艺程序科学化了,如果没有身怀绝技的老画师口传身授,仅依据书本记录仍然是行不通的。例如,颜料的配比,需要灵活地根据产地、密度、季节,采取合适的颜料和胶的比例。老画师也说:“三年出一个秀才,十年出不了一个画匠。”而目前,江南彩画的技艺面临无人承续的局面。过去子承父业,但是传统技艺操持辛苦,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练习与体悟,急于求成的年轻人视其为畏途,所以传承几近中断,培养传承人是当务之急。 锦色木衣,能避风雨,可显规制,祈寄愿景。能工巧匠薪火相传的作品和技艺,在此展现的仅是零星片羽,但是其不凡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已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徜徉其中,我们感叹建筑彩画色彩之华丽、技艺之精湛,并希冀这瑰丽的锦色能永久地被珍视与传承。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28日 1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