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捏,揪,挑,压,搓,滚,碾……经过这些技艺工序,在梁岗子手中,一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面塑作品就诞生了。武将头盔上的花纹,衣服褶皱的颜色,人物头饰发髻等一系列的细节,他都能呈现。 面塑是指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材料,做出各种造型,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 梁岗子今年26岁,5岁时,他就跟着奶奶和父亲摸索捏小面人,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上学,就专注做这一件事,付出极大耐心。每当周末,其他的小朋友相约在外玩游戏,而他则用老家河边的泥土捏着玩。 他在合肥一所职业院校学习期间,白天学烹饪,晚上做面塑,他喜欢去图书馆看国画和传统工艺美术资料,想着如何把普通面人做成工艺品。每当做成一个面塑,他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越来越想做新的作品。 第一份工作是厨师。毕业后,梁岗子在浙江温州一家酒店后厨做面塑装饰,上午9点上班,他总是7点多第一个到达酒店。即使这样,他还是觉得上班时间不够自由,想有更多时间捏作品。 他很快辞职在温州开了一间140平方米的工作室,教全国各地的游客制作面塑。 2019年,他回到家乡安徽亳州,成立“国艺面塑”工作室,主营面塑文化传承教学、面塑文创作品研发销售、工艺面塑作品收藏定制、以及面塑研学体验项目。2020年,梁岗子面塑作品入选“大美中国名家名作”个人作品集。 他的第一个大面塑作品是孔雀,但他以前没有做过类似面塑,只得在网上寻找孔雀照片和图画。第一版本作品做出来,整体效果和色彩搭配并不满意。他日夜加班,用上间色和复合色,让孔雀变得更加靓丽。一个多月后,新作品完美出炉,他才得以释怀。 “要学会观察人物形态和真实动物,经过反复试验和练习,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梁岗子介绍,一方面,自己在原料上创新,在面里加入胶水和防腐材料;另一方面,让面塑更加工艺化,要有文化内涵。 他将曹操、华佗、花木兰等亳州历史人物以及中医药文化、五禽戏、民俗等融入面塑。他说,人物面塑要体现神态和神韵,让大家能从作品的眼睛里,体会出一些思想。例如,曹操面塑,要体现威武的气质,华佗则要做出医者仁心和采药的特征。 “面塑是一个载体,把它塑成带有亳州特点的文化作品,也是尽微薄之力宣传家乡。”平时一有空,梁岗子就翻阅历史资料,结合当地照片,从古典名著和神话故事中寻找灵感。他还将五禽戏做成卡通动物形象,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2008年,中国面塑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返乡以来,梁岗子在亳州古街爬子巷和花戏楼景区有两家工作室(店面),简单的作品在景区里售卖,复杂的则进行收藏使用。每年暑假期间,工作室一楼坐满了外地来学艺的年轻人,他已教全国200多名慕名而来的年轻人学会了手艺。 梁岗子的父亲梁德龙是面塑老手艺人,逢庙会就会去摆摊售卖面塑。如今,90后的梁岗子接过家族的传承,他考虑面塑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为民间手艺注入商业模式,在互联网上进行售卖,或是开展面塑研学和非遗文旅活动。 “突出武官虎背熊腰、昂首挺胸;老者态若龙钟、脊弯背曲;女子削肩细腰、亭亭玉立;儿童虎头虎脑、憨态可掬的姿态……”书画艺术评论家史峰曾评价,梁岗子先生作品的艺术特点,是注重细节表现,其用色独特,拿捏细腻,质感鲜明,神形兼备。技法之所施,像是在孕育生命的过程,奇且妙,在手掌之上便可摆放一台戏。 有空时,梁岗子还会参加团亳州市委、团谯城区委开展的青年文艺作品展、新兴青年群体座谈会、非遗传承小课堂等活动,向青少年普及和弘扬传统文化。他说:“面塑这门手艺,首先自己要喜欢,其次要坚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要有定力和恒心,才能让它焕发新活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12月14日 03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