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圆梦——美国建筑师的长城故事

2023-12-02 14:43:44 来源:新华社 作者:程露 王健 马晓冬 田晨旭 魏梦佳 王子露 责任编辑:田苑 字号:T|T

  新华社北京12月1日电题:筑梦、圆梦——美国建筑师的长城故事

  新华社记者程露、王健、马晓冬

  登上长城是许多人的梦想,而美国建筑师萨洋不仅登上了长城,还把家安在长城脚下,一住就是近20年。

  “小时候,我几乎不了解中国,但我知道中国有长城。”68岁的萨洋说,“那时我从未想过会有机会参观长城,更别提在长城边生活了。”

  被萨洋和妻子唐亮称为家的地方,位于长城脚下的慕田峪村,距北京市中心约80公里。他们在这里拥有一座自己设计并改造的农家小院、一个工作室、一辆老年代步车和一条狗。

这是11月9日在北京市怀柔区慕田峪村拍摄的美国建筑师萨洋。新华社发(王子露 摄)

  萨洋对中国的兴趣始于大学。1981年,他来北京进修中文,至今还清晰记得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的感受,“这个国家有各种各样的人,到处欢声笑语、生机勃勃。”

  1982年,他与中国留学生唐亮在美国步入婚姻殿堂。四年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中国政治的萨洋决定放弃攻读博士学位,去北京定居。

  “我意识到,如果仅仅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研究中国,我将无法真正理解这个国家,我要亲眼去见证中国的发展变化。”

  萨洋和长城的缘分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一次邂逅。在慕田峪长城游览途中,他遇到一位兜售旅游纪念品的村民。

  “我太羡慕你了,能住在长城边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萨洋感叹说。

  “如果你想住在这里,我可以帮你。”村民回答。

  起初,萨洋以为这只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不久后,这位村民真的帮他在慕田峪村租下一个农家院。

  此后10年,这座背靠长城、隐匿田园的农舍成了萨洋和唐亮休闲度假的好去处。2005年,萨洋辞去了在城区的工作,搬到慕田峪村,拥抱乡村生活。

这是11月9日在北京市怀柔区慕田峪村拍摄的美国建筑师萨洋的家。新华社发(王子露 摄)

  热衷于建筑设计的萨洋精心改造长城脚下的家。改造后的房屋既保留了传统民宿的古朴风貌,又融入了别出心裁的现代设计。萨洋在房屋朝着长城的方向,增开了造型各异的窗户。

  “在花园,我能一边喝茶一边眺望长城;在书房,我的书桌也正对着长城;在浴室,我还能一边淋浴一边欣赏长城美景。”他说,“长城的景色随季节变幻,盛夏时节,草木葱郁,我从院子里看不到长城,但随着天气转凉,树叶凋落,长城像变魔术一般又出现在眼前!”

  搬到慕田峪村不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连廷找到萨洋,希望他能利用自己的特长,为乡村发展出一份力。

  经过调研,萨洋租下了一所闲置的小学校舍,将其改建成一家餐厅和艺术玻璃工厂,发展可持续旅游。后来,他又将邻村北沟村一个破旧的琉璃瓦厂改建成一座设计精美的酒店。与此同时,他还在两个村庄改造了数十套民居。

这是11月8日在北京市怀柔区北沟村拍摄的美国建筑师萨洋设计的瓦厂酒店。新华社发(王子露 摄)

  在不断的实践中,这位自学成才的建筑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中国传统建筑,阅读梁思成的著作,还去过一些边远的农村考察留存的古建筑。同时,我也广泛吸收西方的传统和现代建筑理念。”

  传统的中式结构、古老的原木房梁、充满西方色彩的艺术玻璃彩窗、镶嵌琉璃瓦片的墙面和地面、现代化的浴室和厨房……萨洋的设计中西合璧、新旧交融。

  萨洋对于中国乡村的贡献,为他赢得北京市政府颁发的“长城友谊奖”。

  回首自己在中国近40年的生活,萨洋无悔当初的选择。

  “虽然我是一个美国人,但我的家在中国。”他说,“每当我坐在家中,看到远处的长城,我总会想,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民族,只要他们齐心协力,就能创造奇迹。”

  对于未来,萨洋充满期待。他认为,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和对传统建筑的重视保护,将带给他更多发展机遇和创作空间。

  “我会继续扎根中国,设计更多更有特色的建筑。”他说。(参与采写:田晨旭、魏梦佳、实习生王子露)

相关推荐


科学强国 绿色发展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