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11月18日北京电 记者殷云 入选第十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的小剧场越剧《宴祭》,11月13日—11月14日在繁星戏剧村成功上演,荣获优秀剧目奖,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艺术节学术总监梧桐为越剧《宴祭》剧组颁发了获奖证书。 小剧场越剧《宴祭》诞生于上海越剧院的“演员邀约机制”,这是一个表演艺术家选择题材,邀请志同道合的主创人员,一起为主演量身打造新剧目的机制,充分尊重表演艺术家和主创充分的主动性,是上海越剧院的一项开拓之举。 《宴祭》的创作以优秀青年“傅派”花旦裘丹莉为发起者,策划者是裘丹莉、莫霞、俞鳗文,主创团队包括,编剧:周建清、魏睿,导演:俞鳗文,助理导演:喻怀正、孟丽敏,作曲:朱立熹,唱腔、设计:金良、叶建遥,音乐编曲:贺贤赟,唱腔配器:侯雪凝,舞美设计:桑琦,灯光设计:陈晓东,服装造型设计:李亭逸。 小剧场越剧《宴祭》自从2019年11月29日成功首演后,不断演出,不断完善,被评论家赞誉为“东方美学呈现人性的斑斓与晦暗”、“赴一场东方美学视域下的道义盛宴”、“给同类型‘西剧中演’的母体移植剧目改编提供了具有研究价值的参考”。此次《宴祭》赴京参加第十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引发了广大观众的热议和关注,票房全部告罄,尤其是年轻戏剧爱好者占七成。 人物鲜明,彼此救赎 《宴祭》围绕月公主为主人公,人物设置为一女三男——月公主(旦)、为雩(小生)、王(老生)、卫(小生),三个男人均围绕月公主而行动,月公主成为全剧的中心,既凸显了女性角色,又行当丰富,色彩饱满。 四人主要人物,演绎了五代十国时期,一个遥远神秘的边陲小国发生的传奇。月公主美艳动人,国王决定强行纳其为新后。婚期临近,公子雩出现,这位来自中原的公卿后裔,高贵圣洁,直言不讳,指责众人的罪孽,使月大梦方醒,爱慕倾心。 卫对月,一往情深。在他的帮助下,月带雩出逃。然而雩甘愿殉道,拯救苍生。婚宴之上,月为了雩免遭酷刑,保全雩死去的尊严,以跳一曲《霓裳羽衣舞》为条件,请求王将雩斩首。曲终月满之时,芳魂远去,月,殉情而死。 月公主是一朵火红的、炽热的、刺人的、妖娆的、美艳的玫瑰花,外刚内柔。她自幼出生于乱世,自暴自弃,不断沉沦,试图在酒色中忘记痛苦。 但是,她的潜意中存在另一个“本我”——敏感任性,大胆叛逆,容易被危险事物或人物吸引,一旦有所追求,便飞蛾扑火,不顾一切阻力冲向前去,敢于为爱而死。 当万念俱灰的月,遇到了周游列国传道的雩,月被彻底改变,她明白,虽然邪恶很强大,但是善良也可以很强大,雩一下子点燃了她的熊熊爱火,她的爱情压抑得太久太久了,不爱则已,一爱则轰轰烈烈,万死不辞。 月自戕前的一大段唱,有悲伤,更有满足喜悦和即将超脱痛苦的幸福感!她几近癫狂,但她终于占有了雩,得到了他的吻,她脱离世界的囚笼枷锁,得到自由,就像蛹化为蝶,成为了另外一种生命体,飞向另一个世界! 雩是一位中原公顷后裔,受人敬仰的先知,外柔内刚,有高雅的谈吐、正直的品性、直言不讳的果敢、追求光明厌恶黑暗的本能,他看起来狂傲不羁,愤世嫉俗,实则忧国忧民,悲悯众生,不畏暴力,敢说真言,铮铮铁骨。 雩是黑暗基调上的一抹亮色,是全剧中最圣洁的灵魂,代表着战乱时代、谎言时代唯一的良知。他的情感基调是悲悯,所以他的直言和嘲讽都不是表达仇恨,而是对天下苍生深深的爱。 宴会上,月用斩首的方式成全他的殉道,雩的思想彻底发生转变,他发现自己竟然不知不觉地爱上了月,爱上了,却也死了,这是雩的遗憾,但是他并不感到遗憾,他相信有天堂彼岸的存在,在那里,他希望能与月重逢,这是信仰与爱情的双重美好升华。 雩的血,最终净化了部分人心,唤醒了一些醉生梦死的灵魂,但是,人类将如何对待善恶,又将何去何从呢?这是永恒的问题。 卫是个憨厚老实的备胎,公主身边的护花使者。王杀了他的父亲,他在勇敢复仇与懦弱求生之间徘徊。 暗恋月公主,也时刻记着复仇的目的。卫对公主的爱,只是同命相连、兄妹呵护之爱,他自始至终不可能走进公主内心。这是最简单的爱,却是最伟大的爱,卫之死,便是成全了这一厢情愿的爱。明知不可能得到爱人的心,却愿意勇敢地为她死,卫代表着人性中最朴实无华、最忠诚不二的情感。 这三个人年轻人,都选择为了至爱,牺牲性命,完成彼此的救赎,义无返顾地扑向理想的光明。 大仁大义,至情至性 世界名剧《莎乐美》是英国剧作家王尔德代表作,是唯美主义戏剧开山之作也是迄今为止仍在不断上演的经典。玫瑰血色的月光下,少女将施洗约翰斩首、狂吻,定格为经典画面。数百年来,莎乐美形象成为一个迷,令人解读不尽。 越剧《宴祭》改编自名著,却在原著基础上进行中国化、戏曲化、越剧化的转化,讲述了一个极致的、唯美的爱情故事,却又在“爱情”之外,生发了东方式的主题:大仁大义,至情至性。 名著中的女主人公,化身为中国的月公主,生在五代十国战乱时代,神秘蛮荒的边陲小国,开启另一番爱情和欲望、崇高与卑劣、神性与罪性的较量。公子雩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士大夫气质,铁肩担道义,敢为天下先,善良君子,胸怀赤诚,其德似玉,其性如兰,饱读经史,追求圣贤之道,是一个温润儒雅的书生,对月公主由怜悯而爱恋,最终慷慨赴难。 月公主生于乱世,遭受继父的纠缠,压抑痛苦,占有欲强,绝望厌世,但心中还保留着对正直、良知、美好爱情的本能向往。月公主比传统花旦更为至情至性,又多了放荡不羁,她对公子雩一厢情愿的爱情表现为一系列行动:大胆营救公子雩,主动跟随公子雩赴难,用斩首的方式消减他的痛苦,保全他的尊严,捧头热烈一舞,慷慨殉情,决绝地使灵魂脱离沉重肉身,义无返顾地奔向光明,奔向至爱。如此一个性格依然复杂但沐浴人性光辉的月公主,也相应地成就了雩、卫、王、臣的角色。由此,《宴祭》全剧有了东方式的古典唯美、侠士之风、儒家道义、济世情怀,也有了当代审美范畴中的青春靓丽、浪漫时尚、爱恨情仇交融。 越剧《宴祭》中的月公主具有东方少女的典型特点,看似因为“恋爱脑”而爱上了雩,但她渐渐懂得了雩追求的“此心光明”的境界,愿和雩一起创造“天下太平尽圣贤”的理想国,甚至不惜用斩首的方式帮雩实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使雩走向崇高的牺牲之路。 主题的升华让《宴祭》中月公主对雩的爱不止于喜欢,还是一种共鸣,一种“知己”式的欣赏。二人的结局亦超脱于被“处死”的命运,而是为心中所呼唤的道义主动赴死,可悲亦可叹。 西方经典东方化,世界文学戏曲化 改编自经典名著的越剧《宴祭》需要经历两个转换:西方文化语境向东方文化语境的转换;西方独幕话剧向中国越剧的转换。本故事特设定为在一个王朝更替的时代,远离中原的西南边境,人性善恶得到极致的绽放。 上世纪四十年代,以袁雪芬前辈为代表的青年艺术家们,开启了“新越剧”变革,使越剧不走京昆寻常路,避开帝王将相的家国叙事,转而表现都市观众喜欢的爱情传奇和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前辈艺术家们的变革征服了当时的都市观众,使越剧找到独立品格。小剧院越剧《宴祭》是一部实验之作,没有前车可鉴,无具体标准可衡量,但是主创团队大胆向前辈学习,尝试开出一条道路来,继承“新越剧”的改革思想,使越剧生命常青,创新意识永在。 全新的思想解读必然伴随着全新的表演方式,导演将传统戏曲程式、当代舞蹈、日式舞蹈等元素杂糅和一,使演员的唱念做打别具风格,辅之以节奏明快、时尚动感的唱腔与音乐,反过来又影响着编剧在剧本创作中去主动寻求含蓄内敛,使人物风轻云淡的对白之下暗藏灵魂的博弈与撕扯。 《宴祭》不应当仅仅是越剧,更应当属于世界戏剧范畴,编剧希望通过创作,去跨越横亘在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隔阂,连接起两者之间的共性:人性本身永远无法剔除的罪孽,以及对光明救赎的永恒向往。 《宴祭》的发起者、策划者、主演裘丹莉一直尝试用越剧的方式演绎流行歌曲,将越剧戏腔融入了二次元,吸引了大量9~26岁的年轻观众来关注越剧。裘丹莉演唱的越剧戏腔版《元神》插曲,在网上点击量高达数百万。当年轻观众们知道有个叫“裘丹莉”的青年艺术家在科普越剧,他们就会不断检索这个名字,了解越剧知识。现在有一部分年轻观众知道了越剧是什么,觉得越剧很美,越剧演员很美,越剧旋律很美,他们就愿意到剧场来看戏。结合网络思维进行越剧创新,裘丹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看过《宴祭》的观众们,觉得这出戏的品相很好,很大气,很有电影感。一位年轻的观众看后,在网上激动地评价:“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左右能将一个故事向第一次观看的普通老百姓说清楚,然后再由艺术家老师们的表演进行丰满,造就了这部成功的剧目和这次伟大的演出。不仅仅是我,我能听见周边的观众都在夸奖这部剧的优秀。” 对裘丹莉来说,需要将更多的戏曲程式表演灵活地融入到小剧场艺术中。在小剧场的舞台上演出,“手眼身法步”过多的话,就会显得很局促,所以《宴祭》有一些形式感和写意感的精简表达,回到戏曲的表演本体中,以小见大,举重若轻。 被裘丹莉吸引的年轻观众走到剧场来看《宴祭》,看完以后觉得传统文化艺术并不枯燥,而且跟生活很贴近。他们的手机铃声会设成裘丹莉表演游戏角色里面放的越剧唱段。很难想象,一些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手机屏保,竟是她的剧照。裘丹莉曾经想过可不可以把游戏故事放到小剧场里面演,这样的话,来看的观众全是青春的。这才是我们越剧该去做的事情。 常言道,功夫在戏外,裘丹莉认为,生命在也戏外,如果越剧能够跨出戏迷圈,赢得当代影视观众或网络观众的青睐,那么越剧真的保持了青春生命,还有可能进行新的转型。(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