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11月15日讯 人们一谈到江西书画大家,一定会想到傅抱石、黄秋园,其实在同一时期的江西,还有一位与二位大名家齐名并享誉国际的艺术大家,他便是胡献雅。他是中国画坛上屈指可数的名家大师之一,被人们称誉为当代的八大山人。他的诗、书、画及陶瓷彩绘蜚声海外,早已成了海内外名人和博物馆收藏的珍品。 你若来过美术界朝圣级的艺术殿堂、中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八大山人纪念馆,看到过那幅悬挂于纪念馆主建筑上的匾额,遒劲有力的“高山仰止”四个大字就出自胡献雅先生之手。而八大山人纪念馆首任馆长吴振邦,毕业于立风艺术专科学校,这是江西第一所美术专业学校,创始人和校长便是胡献雅先生。文革时期,八大山人纪念馆内的许多国家级文物和馆藏真迹,险遭破坏,也是胡献雅先生向时任馆长吴振邦提议及早转移,大家冒着巨大风险把文物设法保护起来而免遭不测,如今当我们走进这座伟大的艺术殿堂,立于八大山人的画作前,应该深深为这位誓死保护国宝的守护人胡献雅先生致敬。 当然,围绕着胡老的故事还有很多,希望本期节目,能让大家了解到更多关于这位令江西人爱戴、世人敬仰的大先生。 胡献雅,字正民,1902年出生于江西南昌,出身名门,是辛亥革命元老胡廷銮的长子,家学渊源,古文诗词功底深厚。22岁便考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师从刘海粟、潘天寿、诸闻韵、许醉侯等名家。先生在世时曾说到:“潘天寿先生教我画菊花,学的是吴昌硕、王一亭这一路,我的紫藤、牡丹、松石受诸闻韵、许醉侯的影响。”读书期间先生与张书旂、吴茀之、潘玉良等人过从甚密。1925年毕业后回到家乡南昌,先后在江西省立美术学校、心远中学、西江中学等学校职教。 自古文人都是学而优则仕,受家庭影响,先生曾于1928年考取奉新县县长,后转任临川县县长,但不久便辞职了。辞职前,他还曾征求老师潘天寿的意见,老师回信劝他不要辞,说当到县长不容易,可为了坚持自己的艺术之路,先生最终还是辞官从艺。 自1932年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胡老先后在南京、上海举办个人画展、参加全国美展多次。每次个展,《中央日报》、《申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均进行了连续报道。当时,日本学者长广敏雄将高剑父、陈树人、胡献雅、李可染、赵望云等23人的作品定为新派国画。须磨弥吉郎也将胡献雅、张书旂等人称作现代国画派别中的西洋画风派。1932年他在上海首次推出了个人画展,傅抱石当年曾在《中央日报》撰文,“胡献雅得八大山人之真传”。他的奔放大写意笔墨和潇洒浑厚的画面,使他在上海一举成名。他的大写意《牡丹》还被送往加拿大国际艺术博览会展出并获金奖。1943年,中国政府向英国首相邱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分别赠送由胡献雅先生创作的《红梅图》、《苍鹰图》两幅国画,其中《红梅图》现收藏在大英博物馆。可见解放前,先生就已是誉满画坛的书画大名家。 1937年抗战爆发后,胡老携家人流亡至桂林。1938年,为支持家乡抗战文化事业毅然返回江西,成为该时期江西美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组织者之一。1939年至1945年间,先生共举办个展、参加美展17次。展览中与抗战直接相关的就有6次,如“捐飞机、大炮”、征募寒衣、救济饥民、慰劳前线将士。而其他美展则是以文艺为武器,控诉侵路者的暴行、鼓舞抗战斗志、宣扬江西文化精神、改良社会风气、培养美术人才,倾其全力投身于江西地区的文化抗战事业。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胡献雅先生对江西美术教育的突出贡献。1943年,先生受聘为国立中正大学美术名誉教授。同年9月,在抗战时期的艰苦条件下创办了江西近代以来第一所新学制高等美术学校——立风艺术专科学校,填补了江西历史上没有艺术高校的空白,为江西美术发展积蓄了有生力量。秉承着 “教育救国”和“艺术救国” 的时代思想,先生倾其所有,家里一下子由殷实变得拮据,一家人粗衣披身,粗食裹腹,几乎是家徒四壁。但与此相反,在立风艺专的教室里,钢琴、各式各样的石膏几何形体、头像、静物写生器皿、画板、画架、画笔等教学设备应有尽有。先生的后人曾回忆,当时国内物价高涨,为了保障学校的基本开支,先生及家人几乎靠典当家中旧物来维系。但当看到一些贫苦家庭孩子热爱艺术却无钱读书时,依然会慷慨解囊让其免费读书学习,甚至还要解决孩子们的食宿问题,这些受益的孩子们中就有八大山人纪念馆的首任馆长吴振邦。 新中国成立后,胡献雅先生自1958年起调任景德镇陶瓷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景德镇陶瓷大学工作,是当时学院美术系创始人之一,桃李满天下,直至1985年退休。他的一生除了孜孜不倦的书画创作,始终没有离开美术教育第一线,培养了众多美术专业人才,切实推动了江西现代美术的发展。 先生的关门弟子,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长、原江西省美协副主席,著名画家孙宪教授,曾在追忆先生的文中提到:对学生要求严格,会安排制定专门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通读、精读画论,鼓励并经常带学生户外写生。胡老为人谦和,生活俭朴,担任江西省人大常委期间,下去视察也不用专车,只坐普通班车,在车上了解民情,总谈到立业先立身,为人不正,落墨无法的道理。 文革期间,先生被迫离开教学岗位,60多岁的老人先是被监督扫地,后又下放到景德镇远郊江村,白天劳动,晚上在山上草棚中看守野猪。但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先生还是不忘自己的艺术,经常会把包面条的纸筒拆开,积攒在一块,只要稍有空闲,就画起来,农村小溪中的游鱼、荷塘中的翠鸟,常常使他流连忘返。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老人匍匐在鱼塘边、小沟旁,像小玩童似的盯着水中的小动物,那是艺术家的一份陶醉、一份纯情。 文革中,胡老曾眼睁睁地看着几十年所作的书画以及收藏的潘天寿、徐悲鸿、林风眠、傅抱石、梅兰芳等大师的一批作品和书信被装在两辆车上拉走。1979年,大面积的落实政策开始了,市有关方面的同志上门询问胡老在“文革” 中被抄走的大量作品下落及当时抄家拖走画的人,表示将坚决把其作品追回来。胡老回忆着当年令人掀心的情景,却说道“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吧,我也记不清楚了” 。为此,孙宪教授还当面问起胡老:“如此大的事,您怎么会忘记呢?”胡老沉默片刻后回答:“怎么可能忘记呢?抄去后如果毁掉了,你也追不回来,还牵扯到很多人,只要画还在,只要他们好好爱惜,画总还在世上嘛。”老人的胸襟是如此宽厚,令人肃然起敬。 新中国成立后,“继承传统与大胆创新”始终是胡献雅先生美术理论与创作实践的核心。得大写意精神之命脉,画风简劲朴厚,师八大山人而又自成面目。 在陶瓷美术领域,先生于50年代便开始尝试陶瓷美术创作,较早地引入了大写意花鸟画技法,巧妙地将国画艺术运用于陶瓷装饰,瓷与国画相得益彰,开辟了国画陶瓷艺术的先河。 50年代至70年代,先生举办和参加美展多次,期间他还承担了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的装饰任务。因其艺术影响力,以及在美术文化事业上对江西做出的巨大贡献,1956年10月举办的“胡献雅书画展”也成为了江西省解放后由政府主办的首个个人书画展,随后又由官方为其举办过多次个展,吴作人、蔡若虹、罗工柳、侯一民、刘勃舒、廖静文等大家名流都有到场祝贺,其作品多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也是全国美术协会成立发起人之一并为第一届理事,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先后担任了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西省文联副主席、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江西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江西书画院名誉院长等职。 即便当时胡老已拥有如此美誉和社会地位,但胡老淡泊名利,总是婉拒上门高价来买画的客人,但却对身边的学生和同事经常慷慨相赠自己的画作。为国家、为政府、为社会慈善组织、希望工程等活动,从来都是无私奉献,积极响应。可走进胡老的家,除了满壁的书画外,只有一台双桶洗衣机还称得上是家用电器,住的房子依然还是50年代的筒子楼,天冷时,老人还得佝偻着身子用煤球烧火取暖。见状,当年的景德镇陶瓷学院曾为胡老盖过一栋很上档次的复式楼,可动员许久,不见胡老搬去,究其原因,胡老觉得两个老人住这么大的房间太浪费,依然住在他的陋室,和他的好同事相邻,直到1996年老人离世。 晚年,胡老为好友,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中正大学首任校长胡先骕百年冥诞纪念会,创作《梅花》一幅,题诗一首:“百龄冥诞吾何祝,笔底梅花写一枝。旧梦依稀游杏岭,倚窗同赏半开时”。我想这应该也是胡老对自己一生的写照,因为花开半时才为美,万事留有半分才为全。胡老虚怀如谷,谦逊仁厚、淡泊名利的处事做人态度,值得后人歌颂与学习。 胡献雅先生成果丰硕的一生,蕴含着众多研究课题有待挖掘和完善。他的艺术成就不但是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的典型个案,而且以其笔墨风格、创作个性、地域特色成为江西美术谱系的继承者与开创者。 1995年底,胡老病逝前,将其精品佳作69件无偿捐赠给了景德镇陶瓷学院,也就是现如今的景德镇陶瓷大学。学校感恩胡老的艺术贡献,宣扬名师风采,为胡老专设了一个全新美术展馆,把这些胡老生前捐赠的精品佳作向世人展出,听说将于近期开馆。 大师已去,但佳作犹存,如果你是热爱艺术,对这位艺术大家事迹和画作感兴趣的朋友,欢迎来景德镇陶瓷大学的胡献雅艺术展馆打卡,来一次与大师的心灵对话!(李璐) 编辑:陈钱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