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讯 西湖一直是杭州的“颜值符号”。如何以“韵味杭州”的城市形象迎接亚运盛会,用西湖美景迎接来自全球各国的客人? 图:画展现场 正值杭州亚运会开幕之际,“西湖美·张建庭‘迎亚运’画展”于近日在杭州市亚运会主媒体中心展出,现场共展出70余幅西湖钢笔画,作品囊括西湖不同时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尽显西湖之美、杭州之韵。 图:画展入口处 是建设者,是丹青手,也是“西湖痴” 张建庭其人,是谁? 翻开他的履历,你会发现他的名字一直和“西湖”牢牢绑在一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张建庭从园林绿化专业毕业后进入西湖风景名胜区工作,先后担任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处设计室技术员、西湖景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处处长、副主任、主任、党委书记,直到2007年调入杭州市政府工作。他在西湖景区工作28年,进入市政府工作后联系西湖景区10年,曾参与吴山城隍阁、杨公堤景区(新西湖)、雷峰塔等建设,参与实施西湖免费开放、还湖于民并申报西湖为世界遗产等工作。 他是西湖的保护者、管理者和建设者,但又不止于此。 著名画家、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曾评价他:“原以为他仅是名胜的守护者,但看了他所画的以西湖佛国为题材的钢笔画,方知他的爱心之深,用情之切,把工作的深切凝在笔下。” 图:西湖南畔净慈寺,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原名永明禅院,南宋时改称净慈寺,现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之一。吴越时永明延寿禅师驻锡净慈寺,编篡《宗镜录》,影响深远。因寺内钟声宏亮,“南屏晚钟”成为“西湖十景”之一。(选自《东南佛国风景》) 图:飞来峰第45龛布袋弥勒坐像(元)位于龙泓洞外北侧的悬崖上,坐西朝东,龛型为正方形,高和宽都是200厘米,券顶。布袋弥勒坐像高150厘米,光头大耳,袒胸露腹,大肚便便,左腿平盘,右腿支膝,左手拿着一串佛珠,右手搭在右膝盖上,坐像背后无头光和背光,也没有布袋,雕刻手法略显内敛。(选自《东南佛国风景》) 图:飞来峰石刻造像,在灵隐寺前。一名灵鹫峰。峰多奇岩、怪石、幽洞,尤以五代以来为数众多、艺术精湛之石窟造像闻名于世。明代袁宏道曾赞曰:“湖上诸峰,当以飞来峰为第一。”其间峰石嵌空玲珑,山洞透漏穿错,佛像精工细琢,高虽不逾数十丈,而不减群玉山头之致也。《西湖游览志》称其“烟、雨、雪、月,四景尤佳”。(选自《东南佛国风景》) 图:灵顺寺,在北高峰山巅有华光庙,始建于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建筑分前后二进,供游人参观游览。唐时建筑旁曾建有高塔,后与南高峰塔一起,以“两峰插云”之名列入南宋“西湖十景”。北高峰海拔314米,向被称作“武林山左支之最高者”,石蹬千级,秀出诸山,以至古来登高访胜者,竟有“懒下红尘路,重来恐未能”之叹。不知雪后登临者,更作何感慨?(选自《东南佛国风景》)
图:灵隐寺,在西湖以西,背倚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东晋咸和元年(326)始建,全盛时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千余间房,列江南禅院“五山”之第二山。今建筑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阁、华严殿,为杭城热闹之盛地。平素满山玉叠螺髻,笔翻淡墨;处处风凝琼屑,雾含烟碧。千年兜率清凉界,于此安谧处方显净土本色。(选自《东南佛国风景》)
图:永福寺,在灵隐寺西,石笋峰下。初名资严寺,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始建,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普圆院,南宋时改今名,并分上下两院,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使得与山浑然一体,与林相得益彰。被称为“中国最美寺院”,山溪石径、青竹茶田、楼阁飞檐,一步一景,相映成趣,更有“钱塘第一福地”的美誉。(选自《东南佛国风景》)
图:韬光寺,在北高峰南麓巢构坞。原名广严院,始建于唐长庆年间(821一824)。相传寺僧韬光曾与杭州刺史白居易烹茗谈禅,吟诗唱和,一时遐迩闻名。古时由寺后亭台东眺,可见江流入海,唐人诗“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即指此地。“韬光观海”亦因此列入清增修西湖十八景之一。雨霁雪后,也是一种境界。(选自《东南佛国风景》) 张建庭,可以说是一位“西湖痴”。一直以来,他坚持利用业余时间,用钢笔画独特的黑白色调记录、描绘西湖的美丽景色,至今已经创作了好多西湖主题画作,连续出版了《东南佛国风景》《西湖亭缘》《雪画西湖》《西湖有嘉木》《西湖名筑》《西湖玉虹》和《相伴西湖》等钢笔画集。为西湖山水立传的同时,他也在追寻自己的“西湖梦”。 图:内部布展 据了解,本次迎亚运画展共展出张建庭的70余幅佳作,以“东南佛国风景”“雪画西湖”“西湖有嘉木”“西湖名筑”“西湖玉虹”及“西湖亭缘”“相伴西湖”七大主题,涵括建筑、树木、桥梁、亭子及雪景等多角度、多维度、多主体的西湖四时美景,尽显作者对西湖“静心诚意”的热爱。 “眯上眼睛就有画面感” 生在西湖边、长在西湖边的张建庭,对西湖拥有深厚且特殊的感情。他的生活、工作和爱好全都是围绕着“西湖”而展开。 小时候就住在柳浪闻莺公园旁的张建庭喜欢画画,园林专业毕业后就入职西湖风景名胜区,从此引发了他对“西湖钢笔画”的兴趣爱好。“我在西湖风景名胜管理处设计室工作时,主要是从事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那时的电脑还不能出效果图,所以出了建设方案就要再画个效果图,可以直观汇报实施效果。”张建庭回忆道。
图:五云山银杏,位于五云山顶真际寺前。树龄1400余年,高21米。干中生有石楠、水蜡各一株,根部四周萌发大小枝干,称为“子孙满堂”,乃杭州城区最老银杏,被评为杭州市最美古树之一。1974年因野营寄宿真际寺之学生用火不慎,焚毁房屋,殃及古树,近屋部分树干被烧毁。银杏别名公孙树、白果树、鸭脚树,为我国特有古老孑遗树种,自古文人多有吟诵,乾隆有诗赞曰:“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绿荫肥。”秋风起时,更是赏杏时节,于真际寺旁抬望,但见“碧纨小扇轻摇月,金翅飞蛾竞向阳”。漫天黄叶,恰如蝴蝶翻飞,登山领此美景,实人生快事也。(选自《西湖有嘉木》) 图:法云弄,位于西湖西侧的山谷之间,毗邻灵隐寺和永福寺。法云古村最早始于唐代,现存的传统民居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村内道路两侧草木青翠,古木参天。2007年实施灵隐景区综合整治,保护和修缮了法云弄的传统民居建筑,恢复和传承了传统村落格局。(选自《西湖有嘉木》)
图:盖叫天故居位于金沙港,又名燕南寄庐,系著名京剧艺术家盖叫天于20世纪20年代所建。盖老13岁赴杭学艺,以武戏闻名天下,被誉为“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其盖派艺术独步业界。2003年,故居按原貌恢复,为典型江南民居风格,其间陈列盖老生前遗物和图文资料。故居白墙青瓦,外有小桥流水,内则庭院人家。盖老曾长年居于此,院内四处留下其练功、会客之身影。图中之枣树,乃盖老由河北老家移植而来,如今虽已欹侧斜伏,却仍遒劲,正与盖老坚强不屈之一生相应,观之令人唏嘘。(选自《西湖有嘉木》)
图:灵峰探梅在灵峰山下青芝坞内,后晋时此地曾建灵峰寺。明万历初年,山寺败落,仅存殿宇。清道光年间重治寺庙并山园,广栽果木,植梅尤夥。宣统年间吴兴人周庆云又补梅300株,遂成赏梅佳地。民国后,时局动荡,梅树因僧人无心料理,日见衰败。1988年,园林部门重新辟梅园400多亩,植梅5000余本,品类45种,其中有珍稀植物“夏蜡梅”200株,并重建笼月楼、瑶台诸建筑,整治洗钵池、掬月泉诸景观。如今每于春时,梅林似海,清芬冷艳,香雪袭人,“绣树千枚与万枚”之景致得以再现。探梅游客之多,远胜孤山。(选自《西湖有嘉木》) 图:刘庄位于西湖丁家山畔,又名水竹居,占地面积500多亩。由刘学询(广东香山人)所建,历时8年、耗资10余万银两,于1905年底建成。1954年刘庄改建为西湖国宾馆,毛泽东主席曾多次下榻于此,至今还保留有毛泽东读书处。刘庄还与两件大事相关联: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起草;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在此签署。刘庄的庭院内亭台楼阁、小桥水榭、曲廊修竹、古木奇石,环境极其幽静典雅,山水互为因借,布置得体,独具东方园林特色,博览西湖之美,又最得天趣,被誉为“西湖第一名园”。(选自《西湖有嘉木》) 图:玛瑙寺,在葛岭路上,宝石山下。该寺最早建于孤山,公元1152年迁至今址。寺内尚存仆夫泉等胜迹,自古多有士人造访,写出千古绝唱《湖心亭看雪》之张岱,也曾盘桓于此留有诗文。宋以来,寺虽屡经毁建,而沧桑古朴之趣未改。在大雪之下信步其间,苍翠雪白,院墙幽深,百岁古樟与精致庭院互相映衬,新景旧事齐上心头,当有历史穿越之感。(选自《西湖有嘉木》) 图:茅家埠,茅家埠水面之西的茅家埠村自宋时就有名,是通天竺和龙井的主要通道,也是西湖景区村民较为集中的地方,十分具有浙江乡村特色。2003年实施西湖湖西综合保护工程,整治上茅家埠村,缩减下茅家埠村规模,保留并修复农居风貌,整治传统滨水乡村空间,使之成为上香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如今茅家埠村已成为杭州人“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休憩佳处。(选自《西湖有嘉木》) 图:曲院风荷,位于西湖西侧、岳飞庙前。南宋时此处有一座官家酿酒的作坊,取金沙涧的溪水造曲酒,以此闻名。池塘内种有菱荷,夏日风起,酒香、荷香沁人心脾,因名“曲院风荷”。莲叶田田,菡萏妖娆,乔木葳蕤,清波照红湛碧。在造型各异的小桥上且行且看,人倚花姿,花映人面,悦目赏心。(选自《西湖有嘉木》) 图:十二生肖石,原名“巫山十二峰”,据《湖山便览》:“俊石十二,玲珑瘦削,如山峰离立,各以形象名之,曰笔架、曰香炉、曰棋盘、曰象鼻、曰玉笋、曰龟息、曰盘龙、曰剑泉、曰牛眠、曰舞鹤、曰鸣凤、曰伏虎。”合十二生肖之数,故称“十二生肖石”。周围植松树以为松关,植柏树以为长年。附近还有城隍阁、白鹿泉等历史文化景点。(选自《西湖有嘉木》) 图:太子湾公园,在西湖西南隅,九曜山下。原为湖湾,后泥沙淤积为洼地,曾作为南宋庄文、景献两位太子之攒园,故而得名。1989年,此地规划建成大型公园,以山为屏,以水为脉,山障水绕,气韵生动。每年樱花、郁金香盛开之际,风光独好,游人如织。冬季虽为淡季,却别有况味,至雪日尤甚,岭山远壑,清如净土;千枝万叶,翩若飞仙。玉树飞岚,冰潭鉴影,实有洗心涤虑之效也。(选自《西湖有嘉木》) 图:唐樟,在六通宾馆旁,颖秀坞内,树龄1000余年,高10余米,为杭州市区最古老之香樟树。此地原为法相寺故址。相传天台高僧法真曾驻锡于此,因其耳长九寸,上过于顶,下可结颐,俗称此寺为长耳寺。法真和尚圆寂后肉身不腐,杭郡妇孺祈求子嗣者,悬幡设贡无虚日。此事在张岱、袁宏道等诗文中均有记载。近代诗人陈三立亦曾造访古树,并与友人捐建樟亭。其诗中有“虬枝历与雷霆斗,鸾盖余遥罔两停”之句,极言古樟生命力之旺盛。如今此树虽仅剩老干,但仍有新枝萌发。人世枯荣,于此一树,足见一斑。(选自《西湖有嘉木》)
图:吴山天风大香樟,吴山山势起伏,绵亘数里,插入市区,登吴山可尽览杭州江、山、湖、城之胜,“吴山天风”即由此而得名。吴山上有10余株近800年树龄的古香樟,依然浓荫华盖,林木苍翠,古朴苍劲。(选自《西湖有嘉木》)
图:伍公山,东起鼓楼西侧,西至伍公山顶。山顶有伍子胥庙,俗称伍公庙,祭祀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前559—前484)。伍子胥为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员,字子胥,春秋时吴国的大夫。吴王夫差赐剑命他自杀,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吴人哀怜他,为其在江边吴山东南立祠,伍公山由此得名。(选自《西湖有嘉木》) 图:浴鹄湾,出花港西行,过杨公堤即至浴鹄湾。浴鹄湾湖面聚散开合,岸线曲折有致,经杨公堤的浚源桥及花港公园内水港与小南湖贯通。浴鹄湾内春水晴云,风光殊佳,经常可以听到渔樵唱答,一派悠闲景象。古人有诗赞曰:“浴鹄湾头春水,呼猿洞口晴云。渔歌款款互答,樵唱悠悠独闻。”黄公望、张雨等文人画家均在此留下了踪迹。2003年实施西湖湖西综合保护工程,恢复了水域,重建了子久草堂、黄篾楼等故迹。(选自《西湖有嘉木》)
图:云栖枫香,位于云栖坞内。云栖向以竹景闻名,云栖竹径为“西湖新十景”之一。清人曾有诗赞之:“万竿绿竹影参天,几曲山溪咽细泉。”形象描绘了此地清凉胜境。其实云栖之古树,更有可道之处。其种类之多,年代之久,在西湖独占魁首。云栖古树或高耸,或低伏,或斜欹,或遮天蔽日,或苔痕斑驳,或老根交错,或新枝萌发,与万竿翠竹一起,共同交织出独有之竹树景观。古树中尤以枫香树最著名,西湖山林中树龄前五之枫香俱在云栖,均逾700年。图中三棵古枫香,位于双碑亭畔,树龄更有千年之久,需三人合抱,云栖建寺之时便已有之。千年香火熏习,想必树亦有灵,庶几可通佛也。(选自《西湖有嘉木》) 与其他类型的画作不同,钢笔画起源于欧洲,被称为“线条的艺术”,硬笔的书写与描摹和中国艺术传统中的“书画同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线条所表现的明暗、节奏透视和张力又与素描、铜版画中的诸多技法相比照,是一种细微之处见功夫的艺术形式。张建庭在传统钢笔画的特点之上,融入了中国画的审美,对西湖进行了白描速写式的全面记录。中国当代艺术家、北京奥运“福娃”之父韩美林高度肯定张建庭的作品“最动人之处,是在繁复中体现的韵律和节奏。既包含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细致独特的观察和深深的眷恋,又呈现出作者执着不懈的艺术追求和收放自如的创作功力”。 图:翠光亭,地处南宋西湖御花园聚景园(今柳浪闻莺公园)湖岸南段。聚景园是南宋孝宗为宋高宗退位当了太上皇后,为表示他对父皇的感恩孝心而建造的皇家园林,地处西湖南岸清波门至涌金门一带,内有会芳殿、瀛春堂、揽远堂、芳华亭等近殿堂亭榭,又引西湖水入园,开凿人工港汊,设有学士、柳浪二桥。“西湖十景”之一“柳浪闻莺”就是因柳浪桥景致而题名称胜的。2002年,在柳浪闻莺公园湖岸亲水平台重建御码头,按宋营造法式建成翠光亭,重檐歇山顶,汉白玉栏杆,翠琉璃瓦覆顶,配以丹柱画梁,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高约10米,体量宏阔,在西湖众亭中数一数二。翠光亭面对一湖秀水,远望保俶塔、雷峰塔,景色悦目赏心宜人。亭中小坐,休息、赏景咸宜。(选自《西湖亭缘》) 图:虎跑泉,在西湖之南,大慈山下。素有天下第三泉之誉,与龙井茶并称西湖双绝。相传唐代高僧性空驻锡此山,苦于无水而欲他往,忽梦二虎跑地得泉,而有此名。斯泉也,经千余岁春秋激荡,仍自涓涓。其生也,历二十载光阴酝酿,始成甘露。大雪初霁,于此间小坐,汲得清泉三四盏,煮以龙井,架之炭火,遥忆前尘旧事,静听流水涌泉,真入东坡“莫作人间去来想”之诗境也。(选自《西湖亭缘》) 图:集贤亭,在湖滨一公园畔。旧名亭子湾,平沙浅草,可容骑射,清代驻防杭州之旗营兵士常在此演习。雍正间浙江总督李卫重构射亭,为校阅之所,并名之曰“亭湾骑射”,为“西湖十八景”之一。后亭毁。2002年重建,被称为“西湖最美亭子”,历来为摄影爱好者所钟爱。一年四季,拍照取景者不断。雪日漫步,但见一亭矗立,平出水中,远处保俶塔若隐若现,近处湖波与天地相接,此情此景,仿似仙境,无怪乎有“网红亭”之誉也。(选自《西湖亭缘》) 图:西湖天下景,位于杭州孤山南麓,清行宫遗址内。其名取自于北宋诗人苏东坡“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的千古佳句。西湖天下景亭为单檐歇山顶四角方亭,四犄角有坐栏,中置石桌一,石鼓凳四,前临水池,背倚峭岩。亭廊柱上有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睛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为黄文中题,任政书。楹联非常独特,联句叠字珠玑,意境奇特,上联以“明秀”二字概括西湖山水之特色。下联则引用了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句的诗意。(选自《西湖亭缘》) 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工作了近30年,他的每一幅西湖钢笔画,都记录、讲述着一段时代故事。尽管以后工作变动多次,但是他对钢笔画的喜爱愈发深厚,对西湖的角角落落更是如数家珍。许江评价张建庭“对西湖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了然于胸,对湖山日月,没身不忘”。 图:苏堤,在湖上,贯通西湖南北两岸。北宋元祐四年(1089),苏轼浚湖时取葑泥筑成,以通行者,杭人即以“苏公堤”名之。自堤成之后,西湖始分为二,其东曰外湖,西曰里湖。堤上夹植花柳,中为六桥。十里长虹,焕为云锦。南宋时,“苏堤春晓”即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苏堤虽以早春烟柳著名,残冬亦令人激赏。雪晴之日,于高处俯瞰,但见玉带横贯湖面,六桥如染水墨,红翠失于茫茫,天地如入太虚,分明更具超凡脱俗气象。(选自《雪画西湖》) 图:白塔公园,在玉皇山南,钱塘江北岸。2014年5月建成开园。公园以国保单位“闸口白塔”为核心,兼有铁路工业遗存等现当代史迹。古风今韵会聚,为杭州城南赏景佳处。园中白塔始建于五代吴越末期,既有钱塘江引航之用,亦是京杭大运河南端之地标。于霁雪时节漫步,北望则山峦披玉,银蛇逶迤,南眺则江河泻琼,一片苍茫;西看则街衢静谧,市声杳然,东观则六和高峙,凌云出尘。四面冰雪之中,而白塔愈显其白,恍惚间似重回故宋,教人顿起怀旧之蓄念,思古之幽情。(选自《雪画西湖》) 图:保俶塔,在宝石山东巅,踞西湖北岸。始建于五代吴越。现塔为1933年重建,通高45.3米。明人曾以保俶比“美人”,以雷峰喻“老衲”,至今传为佳话。保俶塔最佳游赏时段常在朝暮之际,云蒸霞蔚,弥天金赤,动人心魄,“宝石流霞”亦因此列入“新西湖十景”。然则单就“美人”形象而言,皑皑白雪似乎更与此塔般配,冰清玉洁,颀然独立,恰似姑射仙子凌波照影,观之令人不复有尘世之想。(选自《雪画西湖》) 图:城隍阁,在吴山上。自古以来,吴山均是市民游赏胜地。山上香市,山下闹市,各色人等,四方云集,喧声不断。2000年,吴山新建城隍阁,复建周新祠,再添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登阁凭眺,武林江、山、湖、城之胜,悉收眼底;湖中两塔三岛三堤之景,尽入眼眸。今日之城隍阁,已是游人饱览杭城风光必到之处。而其建筑本身,亦已成为游人四时观瞻不厌之佳构。(选自《雪画西湖》) 图:断桥,在白堤东端。唐人诗中已有断桥之称,宋时别名宝祐桥,元时又称段家桥。“断桥残雪”为“西湖十景”中唯一之雪景。此景来历,向来众说纷纭,或云自桥上遥望葛岭,铺琼砌玉,晶莹透彻;或云自桥端平眺四周,冻湖如墨,积雪似银,黑白分明;或云自山巅俯瞰白堤,琼琚如练,延绵不绝,唯于桥面日晒处中断。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其实雪后西湖,处处大美,何必囿于一家之言,但自用心领受便好。(选自《雪画西湖》) 图:郭庄,在杨公堤卧龙桥畔。又名汾阳别墅,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建,被誉为“西湖古典园林之冠”。该园濒湖筑榭,临流卷阁,依嶂开楼,有曲水与外湖相通,深得借景之妙。园内亭台错落,曲廊通幽,湖石叠砌,花木簇拥,一年四季,各有佳致。尤其是雪后之郭庄,满目琼玉,天地同色,游人踏雪寻春,乘风邀月,别有一番韵味。(选自《雪画西湖》) 图:韩美林艺术馆,在植物园内。2005年10月落成开放,其内收藏展示韩美林先生1500余件作品。韩先生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在雕塑、绘画、陶艺诸方面力耕不断,多有建树,蜚声海内外。艺术馆之设计亦由韩先生亲自把关,独具灵动开放之美感。韩先生让人激赏之处,不独因其无穷之创造力,更在其赤子般烂漫之天真,冰雪般透脱之天性。以雪景配艺术馆,恰是以冰心喻韩先生,可谓相得益彰也。(选自《雪画西湖》)
图:黄龙洞,在栖霞岭北麓。又称“无门洞”“飞龙洞”。清以前为佛教圣地,民国后改为道观。1985年,“黄龙吐翠”被列入“新西湖十景”。此后庭院和园林景观陆续得到整修,并增加越剧表演及“缘”文化等民俗内容,为市民所喜闻乐见。步入景区,所见皆是茂林修竹,怪石秀水.曲槛画廊环绕之中,一道清泉自石壁龙头喷泻而出,声如鸣琴。雪后游园,周遭本已幽静,泉声更显铿锵,加之耳边不时传来之唱戏声,游人至此,自当结下一段良缘。(选自《雪画西湖》) 图:牡丹园,在花港公园内,红鱼池西。该园借中国画之布局和意境,以牡丹为主题,配置山石花木,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是中国现代造园的经典之作。“绝代只西子,众芳唯牡丹。”每逢谷雨前后,姚黄魏紫,间红夹绿;国色天香,争奇斗艳,引得游人竞相观赏。其他时节,亦有可观之处,苍松翠柏,紫薇红枫,四季有应时之花,八节有长青之树,至若天地一白,陟亭四望,则玲珑风骨,冰雪气象,悉入心肺矣。(选自《雪画西湖》) 图:三潭印月,在小瀛洲南湖面上,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北宋苏轼疏浚西湖时设立,后不存。现存石塔乃明代易地重建。三塔鼎峙水中,轻漪平阶,亭亭出湖。旧时每逢中秋,月色映潭,分塔为三,天光月影,交织如幻,满城士人,竞相观赏,叹为奇景。若是冬雪封湖,亦清新绝胜,银粟遍地,寒鸦群栖,十里之内,声有回音,姑射仙山,亦不过如此耳。(选自《雪画西湖》) 图:永福寺,在灵隐寺西,石笋峰下。初名资严寺,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始建,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普圆院,南宋时改今名,并分上下两院,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使得与山浑然一体,与林相得益彰。被称为“中国最美寺院”,山溪石径、青竹茶田、楼阁飞檐,一步一景,相映成趣,更有“钱塘第一福地”的美誉。(选自《雪画西湖》) 图:涌金池,在西湖东部。又称金生池。原是连接西湖和运司河的通道,五代吴越国时引湖水入城,凿成“涌金池”,后作水城门。《水浒传》中张顺归神之地,即是此门。2003年西湖南线整治时,根据《水经注》中金牛出没明圣湖之传说,在池中设“金牛出水”雕塑,池面西缘筑涌金堤、桥,与西湖水面相通而仿若相隔。池与城市紧邻,四季游人不绝,而雪景尤为引人入胜。(选自《雪画西湖》) 图:毓秀阁,在万松书院内。书院前身为报恩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5),明弘治十一年(1498)改辟为万松书院,清又改额敷文书院。著名理学家王阳明曾在此讲学,清朝诗人袁枚曾就读于此。曾是明清江浙学人汇集之地,盛况空前。后书院荒废,2002年按明式旧制重建。书院内嘉华茂树,修篁奇石,交布其间,遥可望雷峰夕照、宝石流震,近可听松涛泉流、虫鸟和鸣,人文气息浓厚。毓秀阁原为接待访问学者的场所,现为梁祝故事展厅。冬日毓秀阁,尤为静谧安然,琼雪覆盖之下,似有朗朗书声传来。(选自《雪画西湖》)
图:中国茶叶博物馆龙井馆区,在翁家山上,由龙井山园改建而成,2015年5月开放。该馆最大特色,即在其依山就势,富有山林公园和山地建筑之野趣。其展示内容亦颇有新意,偏重交流、体验及互动,与山下双峰馆区之重展示、研究及收藏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因其本是公园,故而风景较一般博物馆为佳。冬雪初降,陟顶四望,江湖云天俱收眼底,举茶对雪,和风吟唱,自有一番慷慨淋漓之兴。(选自《雪画西湖》) 图:紫来洞,在玉皇山腰,旧名飞龙洞。洞名始见于清光绪《玉皇山庙志》。1930年经紫东道人开掘扩拓,始成大观。此洞终年阴凉,为杭郡士民避暑佳地。洞深至今尚未探明,已探明并可供游览者有三层,洞壁有飞潜动植鳞甲扶疏之状,洞上有豁口与天相通。上有七星缸,传为镇压洞中离龙,消弭火患之用。瑞雪封洞,离龙蛰伏,正合此意,盖当为一郡之民祈福也。(选自《雪画西湖》) 图:子久草堂,在浴鹄湾畔。相传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字子久)曾于赤山之阴筲箕湾结庐卜居,故名。原建筑早已湮灭,2003年湖西整治时重建。历经十数年积淀,今日之草堂,与湾上霁虹桥、黄蔑楼、武状元坊等景致已融为一体,交织成如画卷轴。虽不似公望笔下《富春山居图》之开阔,清新或更胜之。冬日雪后,痴坐于此,望三台云水飘渺,长桥划波分浪,重阁披银戴玉,古人浮生半日之闲趣,不过如此耳。(选自《雪画西湖》) “我眯上眼睛就有画面感,钢笔画中的西湖,表达了我对西湖山水的真意,有些景观画面是我再次创作的,比如这张《苏堤》,这景观现实中是难以见到的,我把心中的西湖画出来了,其他有些也是这样。” 图:怀庐,位于西湖灵隐路18号,是一处硕大的院子,院子里有一幢硕大的房子和几个小院子。院子建于20世纪20年代,主楼为一幢体量庞大的三层三开间四间进深的西式楼房,共有38个房间。房子设内门廊,大阳台,水磨石地坪,外墙为青石砌基,青砖实叠,厚重结实,好似一座城堡。而房子的主人一直是个西湖之谜,有的说是海上大亨的西湖别墅,有的说是军统的秘密据点,也有的说是外国传教士⋯⋯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经做过浙江行政学院、浙江省档案馆等用途,今天是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的所在。怀庐现为杭州市历史建筑。画为灵隐路上怀庐的外立面。(选自《西湖名筑》)
图:林社,始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1900年林启病逝后,为纪念这位杭州知府、著名教育家,谕准以孤山民产四分之厘为社基。杭人邵章、陈敬第、何燮侯等为永志思念,倡议建林社设祭,初建时为砖木结构的中式平房。此后屡有修葺扩容,现为一座中西结合、飞檐翘角的两层三开间楼阁。小楼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0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现为杭州市文保点。林社位于孤山放鹤亭东面,在建筑南侧的草坪上,竖立着林启青铜雕像。身着旧式长袍的老年林启面容慈祥,端坐于石凳上,右手轻靠在一旁的石桌边,闲适地遥望着远处的西湖水面,注视着他所热爱的杭州儿女。(选自《西湖名筑》) 图:三茅观(于谦读书处),三茅观原为三茅堂,宋室南渡,绍兴二十年(1150)宋高宗将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三茅宁寿观名赐给三茅堂,由此一跃而为南宋十大御前宫观之一。三茅观占地广阔,建有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神御殿,地位隆崇,备受荣宠。然朝代更迭,原有道观损毁无存。明时辟一区建为学堂,于谦曾在此读书,相传《石灰吟》即作于此时。2008年恢复三茅观景区时,以考古发现建筑遗址为基础,以于谦读书处为名,修建了一座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悬山顶平房,南面设庭院,围筑半人高石砌矮墙。在此,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选自《西湖名筑》) 作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我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杭州西湖早已蜚声中外。从夏荷走到冬雪,从清晨走到日暮,一草一木、一花一叶,这是他工作了近30年的地方,也是他热爱一生的家园。 “西湖留下的故事很多” “世界上绝大多数潟湖是走向消亡,而西湖从一个天然潟湖被人类发现、培育、建设和呵护,至今已经过去了2000年。”张建庭感慨,希望能继续保持历史的使命和情怀,“我们的愿望就是让西湖再活2000年!”
图:白乐桥,与灵隐寺相邻,位于北高峰南麓、白乐桥村口,为单孔石拱桥,横跨终日泉水淙淙潺流的金沙涧上。飞来峰下、灵隐寺前的冷泉溪经合涧桥沿山而下,流经白乐桥。白乐桥原名万佛桥,因桥连万佛寺而得名,后因白居易改建又名白乐桥,取白居易字乐天之意。近代“新月派”著名女诗人方令孺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都曾住白乐桥畔。1976年方令儒病故,巴金写有《怀念方令儒大姐》一文,里面专门提到了白乐桥。(选自《西湖玉虹》) 图:双投桥,即长桥。宋时,长桥颇长,边上还建有亭阁,横亘湖面长达里许,十分壮观。相传宋淳熙年间,钱塘王生与陶女名师儿者,月夜双双投桥下而死,故又名“双投桥”。之后,湖面填塞,桥缩短为数丈,但“长桥”的名称却一直流传下来。长桥还流传着另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相传梁山伯和祝英台十八相送就在此桥,两人在桥上来来回回走了十八里路,是谓“长桥不长情谊长”,成为千古流传的传说和佳话。2002年复建的双投桥,建有夕影亭,现已成为最吸引游客打卡的游览景点。(选自《西湖玉虹》) 图:跨虹桥,苏堤六桥之一,位于苏堤最北端。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北宋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发动民工开浚西湖,除葑草,挖淤泥,化工20万,筑成了这条山横贯湖面的长堤,堤上建有六座石拱桥,最北端就是跨虹桥。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跨虹桥在苏堤六桥中单孔跨度最大,最长,古朴典雅,气势如虹,非常壮观。雨后站在跨虹桥上往外看,湖山一色,云雾缥缈,如临仙境。(选自《西湖玉虹》)
图:永福桥,位于西湖杨公堤景区的吉庆山东麓。《西湖游览志》卷四有云:“永福桥,俗称饮马桥,吴越、宋时皆牧马于此。”西湖南山金沙、玉涧、君子三泉汇聚皆注桥下,出茅家埠入西湖。永福桥本是石拱桥,历经明、清数度重建,现桥形制独特,为斜托梁桥,弓形桥洞。(选自《西湖玉虹》) 图:玉带桥,位于金沙堤中段,将金沙堤与苏堤相连接。金沙堤始筑于南宋年间,清雍正九年总督李卫重筑,在堤上修建玉带桥,供岳湖和西里湖间船只通行,桥身设三洞以泄水,状如带环,故名“玉带”。玉带桥上建有亭桥,青瓦红柱,形态轻盈。“玉带晴红”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夏日荷花盛开,湖面水波不兴,绿盖红衣,婀娜多姿。远山青色如黛,水光潋滟托起玉带桥,一幅恬静唯美之画卷。(选自《西湖玉虹》) 图:景行古桥,是杨公堤自北而南第五桥,也是明代知府杨孟英所建杨公堤诸桥中唯一尚存的古桥。《西湖游览志》:“第五桥,西挹高峰,旧有三贤祠在焉。《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喻好贤也,题曰景行。从此而西,可通麦岭路”。景行古桥经过修辑,原汁原味的保留了明代石桥拱圈、残留的块石以及周边的历史遗迹。修辑后的景行古桥古风古韵,文化元素完整,是文物保护的成功案例。(选自《西湖玉虹》) 作为曾经西湖景区的负责人,多年的管理工作经历让张建庭对西湖山水景观工作有了更深的研究。比如,他系统阐述了西湖的“五美”理念,包括山水形态美、景观格局美、景观意境美、历史人文美和植物景观美。并且提出,杭州西湖保护管理要遵循三大原则:一是修复生态,保护自然资源,突出自然景观美;二是注重文化,挖掘展示历史,突出文化内涵美。三是以人为本,满足大众所需,突出人文美。 图:黄宾虹(1865—1955),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其在书法上也有极高的造诣,与白蕉、高二适、李志敏合称“20世纪文人书法四大家”。曾任中国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解放后任全国第二届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被称为“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 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南黄北齐”之说,“北齐”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鸟画匠齐白石,而“南黄”说的就是浙江的画家黄宾虹,二人被美术界并列在一起,足见黄宾虹的艺术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该雕塑坐落于西泠桥畔。(选自《相伴西湖》) 图:黄公望(1269—1354),元代画家。自称浙东平阳人。陶宗仪《辍耕录》称其“本姓陆”,出继温州平阳黄氏为义子,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黄公望曾任中台察院掾吏,一度入狱;后加入全真教,往来杭州、松江等地卖卜;晚年居住杭州筲箕泉。 黄公望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散曲。尤擅画山水,曾得赵孟钴指授,宗法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水墨、浅绛俱作,以草籀奇字法入画,气势雄秀,笔简神完,自成一家,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名列“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之首。传世画作有《富春山居图》《水阁清幽图》《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大岭图》等。著有画论《写山水诀》。雕塑坐落于西湖浴鹄湾黄公望纪念亭旁。(选自《相伴西湖》)
图:陆羽(约733—约804),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唐朝上元初年(760年),其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曾编写过《谑谈》三卷。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雕塑坐落于中国茶叶博物馆内。(选自《相伴西湖》) 图: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生于威尼斯的一个旅行世家。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辗转沿陆上丝绸之路前来东方,经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历时四年,在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今北京)。并在中国游历了17年,并称担任了元朝官员,访问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城市和商埠。回到威尼斯后,口述出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在书中,他称赞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同时还详细描写了杭州人的习俗、工商贸易、宗教信仰等,表达了对杭州特别深的情感。对杭州西湖的描写也是极尽渲染,让西湖在世界上享有盛名,为我们留下了宋元杭州的宝贵资料,也让更多的外国人对西湖有了向往之情。该雕塑坐落于湖滨公园圣塘景区。(选自《相伴西湖》)
图: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在杭州为官两任,两次为官都整治西湖,兴建水利,繁荣城市,造福百姓。苏轼任职期间,在杭州就在振民、疏通六井、开凿运河、整治西湖。特别是对西湖的治理留下美名,苏堤就是用治理西湖的淤泥所修建的,后人把长堤命名为苏公堤。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的功绩,把西湖长堤称为苏堤。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苏东坡雕像坐落于苏堤与南山路交叉口苏东坡纪念馆门前。(选自《相伴西湖》) 现在,你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张建庭的名字,会看到一长串的名词介绍:浙江省政府特约研究员、WCCO专家库成员、中国京杭大运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导师、中国钢笔画硏究会建筑景观专业委员会主任、西湖学研究会会长…… 如今已是西湖学研究会会长的张建庭,依然对西湖充满着好奇心:“西湖留下的故事很多,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去研究搞明白。比如西湖边有很多古树、大树,有一千多年、八百多年的,这些不是自然长出来的,而且树的位置很合理,肯定是人种的,那么是什么人种植的、那个时候为什么种?白堤是为了纪念白居易而命名,但不是白居易建的,究竟是谁建的?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对这些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考证。”(孙越)
图片:张建庭 编辑:张子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