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的一个晚上,北京王府井的一处草坪,一群孩子跟着“兔儿爷”,在“银河”里划着船,目的地是“月亮”……户外沉浸式儿童剧《兔儿爷》,以“沉浸式演出+文创市集”的方式,为大人和孩子带来观剧新体验。孩子们可以主动探索剧情,跟随演员行走,拿起道具翻看,甚至可以抛出自己的疑问,带着演员和其他大小观众发展出“盲盒”般的独特剧情。 《兔儿爷》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发起的“绽放·启航”儿童青少年舞台艺术作品孵化计划(第二季)的剧目之一。对于中国儿艺和儿童戏剧行业来说,这是一次“打开大门”的创举。无论是创作者还是作品,都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中国儿艺院长冯俐形容为“开盲盒”。 就像盲盒的吸引力,绝不仅仅是盒子里装的那个东西,而是“开”的过程。这些来自民间的创作者带来的儿童戏剧,也许并不完美,但当他们获得机会在“国家队”的舞台上亮相时,开启的也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惊喜。 在之后两周的演出中,《逃跑的一滴墨》《河蛙与海鱼》《蓝鲸的眼睛》《你知道盐的味道吗》等剧陆续上演。我们总说要“寓教于乐”,这一点,儿童戏剧可能是最符合标准的,毕竟,它们面对的是一群最挑剔的观众——孩子。 一旦台上的演出无法获得孩子的“欢心”,他们会有一百种方式来表达最直接的不满,而丝毫不用顾忌大人观众的所谓“给个面子”。所以,在中国儿艺的舞台上演出,演员有压力——怕孩子不喜欢,大人也有压力——怕自家孩子闹,只有孩子最公正。 恰恰是这种公正,让我作为一个大人观众,儿童戏剧成为观剧经验中最从心所欲的那一个类型。不冗长、不说教,可能逻辑性不那么强,语言也有些简单,但就是让观众沉浸在一个“人之初”般的世界中,让人能够相信也乐于相信那些永恒的真理。 《逃跑的一滴墨》是一个舞蹈剧场,讲述的是“勇气与自由”,来表达这一主题的却“不是人”。相传在一张大大的白纸上,居住着一群“墨族”,他们世代在这张纸上“墨守成规”地生活了很多年,不踏足白纸外半步。可是新一代“墨族”成员对纸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一个叫“墨团团”的小女孩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她想知道这张白纸的外面是怎么样的。于是,她找到了好朋友们,决定一起出逃…… “墨守成规”的古老成语,第一次有了小演员的现代演绎。整个剧场变成了动感的大白纸,小演员的身体即兴舞动,滴、甩、泼、洒着墨……剧场从最初的“白”,逐渐变成一幅幅画作。原来,戏剧可以这么演;原来,勇气与自由,可以如此直观而热烈。 在这些儿童戏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设定。比如,一只生活在河里的青蛙遇到一条误闯河流的海鱼,海鱼无法在淡水中生存,于是河蛙要送它回家……看到这里,我问身边的一个大人观众:既然海鱼无法在淡水中生存,那为什么河蛙能去海鱼家做客呢?听完我的困惑,那位大人也陷入了沉思。而此时,身旁的小观众们早已沉浸在水底冒险的快乐中。淡水咸水?一点儿也不重要。看来,在欣赏儿童戏剧这方面,大人失去了一些能力,需要接受孩子的再教育。 从某种程度上,儿童戏剧和孩子成长一样,过程更加重要。在《你知道盐的味道吗》中,小美人鱼为了知道盐的味道,与巫师交易,向鲸鱼问路,在一场瑰丽的旅程中,“你住在海里,海里本身都是盐啊”——这个美人鱼爸爸告诉她的“真理”,就如同我发出的“淡水咸水”之问一样,正确,但答案让孩子自己去寻找。 中秋将近,孩子们跟着兔儿爷的故事,想象着月亮与中秋,想象着团圆、幸福与未来。当儿童戏剧允许开“盲盒”,我们对孩子的成长也应该赋予更多空间。成长,本来就是一件神秘的事情。我们无法预料故事的走向,但可以参与故事的发展,我们也相信,孩子终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9月18日 04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