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姜方 “《罗恩格林》合唱量非常大,整部歌剧有五百多页谱子,合唱大约就有四百页。德语的发音中很多辅音以及连读的重音,复杂的节奏旋律、和声的变化,对于初次接触作品的合唱团演员们来说挑战巨大。”上海歌剧院院长、指挥家、钢琴家许忠告诉记者,“只有日复一日埋头苦练,几百页的谱子终于越翻越薄。” 作为上海大剧院23-24演出季开幕歌剧,十天以后,由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首度与上海歌剧院联合制作的瓦格纳歌剧《罗恩格林》将迎中国首演,而上海歌剧院近百人编制的合唱团为之投入的时间已超过三个月。作为剧组中最早进入排练的部门,合唱团对着谱面一页页细致地摸索、逐字逐句地跟读和演唱,全力拿下这部四个半小时的鸿篇巨制。 浪漫主义歌剧即将席卷申城 《罗恩格林》是理查德·瓦格纳的一部三幕浪漫主义歌剧,首演于1850年。脚本取材于德国中世纪天鹅骑士传说中的一部分,特别是沃尔夫拉姆·冯·埃申巴赫的《帕西法尔》及其续集《罗恩格林》。在这部作品中,瓦格纳已经展现出他为具有神话色彩的历史故事配乐的杰出才能,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德国中世纪的传奇景象,以极高的热情表达了对永恒和爱的至高追求。 1845年,瓦格纳在度假时阅读了大量德国中世纪的史诗,如痴如醉的他仅用一个月就写完了《罗恩格林》剧本手稿。彼时,瓦格纳还没有实现自己的宏伟理想,深感孤独和无助的他,需要的是坚定永恒的信心和无条件的热爱,而这些也正是剧中的罗恩格林骑士所想要的。正如瓦格纳在《致我的朋友的信》中,对这一人物作过这样的说明:“罗恩格林寻找的是信赖他的女人……他不必表白自己,不必为自己辩护。他要得到的不是惊叹和顶礼膜拜,他的唯一要求是爱,是被爱,是由爱而产生的理解,这才是能够把他从孤独中拯救出来的东西。他的最高追求不是别的,而是成为一个丰满的、完整的、热情的人。” 《罗恩格林》中最受欢迎的经典唱段是第三幕第一场开始时的混声合唱《婚礼进行曲》。时至今日,西方婚礼仪式上新人入场时都会选用这首庆典音乐。第一和第三幕的管弦乐序曲也经常作为音乐会曲目单独演出。另外,当时的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十分钟情于这部歌剧,以至于决定将他新建的城堡命名为新天鹅堡。 “今年恰逢瓦格纳诞辰210周年,上海歌剧院特别推出瓦格纳四部浪漫主义歌剧中的最后一部,也是其最著名的歌剧之一《罗恩格林》。”许忠介绍,瓦格纳将哲学、历史、神话、文学、诗、音乐、人声、造型艺术等全部纳入了作品,“乐剧”特征已经开始凸显,其精神内核的悲剧性、严肃性,以及戏剧与音乐紧密结合的复杂性,让该作的演绎与诠释难度达到了相当高度。“不仅是指挥、歌唱家的试金石,也是对合唱、乐团及整个制作团队综合实力的考验。” 十个合唱声部锻炼演员综合能力 瓦格纳的歌剧通常编制十分宏大,给人难以言喻的辉煌感。其和声语言复杂多变,戏剧冲突极其强烈。以《罗恩格林》中的合唱声部为例,远远超过大家所熟知的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这样的大类分类,每个声部还会再被划分为数个声部,合唱谱子上总计有十个声部。 “这对合唱演员们的声音控制与和声配合都有着极高要求,在训练时也会格外花费功夫。尤其是男声声部,占了合唱的80%以上。经历了这次演出,我们男声声部的综合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许忠介绍,从六月起至今,外请合唱艺术指导马丁·怀特和声乐指导亚历山德罗·阿莫雷蒂先后进入排练厅,每天与上海歌剧院的合唱团认真工作。 “每次新排演唱段前,都要先完成语言节奏的练习,才进入音乐练习,两位外国指导帮我们在谱子上标注德语辅音的时值,明确节奏以及辅音节拍。”上海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付晗表示,通过排演《罗恩格林》学到了很多演唱德语辅音的技巧以及发音方法。“这次我们男低声部要分成四个声部演唱,甚至在四个声部中再次进行细分,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演员充分掌握才能把它‘啃’下来。”上海歌剧院男低音歌唱家余杨说,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发声关系,词句的强弱也有其不同的习惯规律,从而表达出不同的语气。“两位大师指导我们去更深刻地理解话中的含义和其中蕴含的情绪,使我们的演唱更加‘地道’,演绎更为立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