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胡魁章毛笔代表性传承人 邹宏 毛笔制作,素有“南羊北狼”之说。清代《笔史》有载:“北笔内用狼毫。”北派的胡魁章毛笔,因善用狼毫,被称为“东北第一狼毫笔”。 清道光年间,浙江湖州笔商胡魁章北上沈阳,兼取南北技艺众长,选东北冬季黄鼠狼毫制笔,因能“蘸一墨,书百字”,一时风靡关内外。 胡魁章毛笔,其锋毫坚挺,落笔不易瘫弯,起提迅疾回形,皆仰赖手工制作。其中,“水盆”与“干桌”工序便至关重要。 “水盆”工序最考验手上功夫,即制半成品笔头——调配毛料,取狼毫与香狸毛、貉针毛混合,辅之掺入苘麻纤维,使笔锋“上劲”,既提笔聚锋又吐墨匀实;梳整毛片,取细牛骨篦子,自毛根梳向笔锋,理出杂毫,再回卷混合、反复顿齐;卷制笔柱,将毛片平铺之后,以左手食指轻压,右手执平口刀,挑出一小段,卷制出成圆锥状。 老话说,“缚笔要紧,一毛出,即不堪用”。最为关键的是“干桌”工序:以牙咬住丝线,将笔头捆扎紧实。再取竹子、木材和牛角等制成笔杆,笔头与之黏合,笔名镌刻其上,使其用观两善。 这种手艺,流传迄今已有两百年,我是第七代传人。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热,书法爱好者越来越多,笔庄因时因需不断创新,已开发数十款大众用笔。 (光明日报记者刘勇 光明日报通讯员刘子清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13日 0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