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安胜蓝 民宿行业快速发展的近10年里,民宿的内涵外延一直在被青年人刷新。 今天仍然如此。伴随文旅业复苏,民宿行业再次火热“出圈”,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前来弄潮,他们成为民宿主理人,即民宿品牌所有者或职业经理人。 据2023年的有关观察报告,民宿主理人呈现高学历、年轻化的特点,学历本科及以上的占比50.1%,95后比2019年增长五成。 新一代青年“入场”民宿,让民宿行业变得有趣且时尚。他们用独到眼光和新潮理念,精准捕捉行业迭代风向,立足地方文旅资源打造特色产品,让风景化身山水间的家,为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潮增添了一股清泉。 从“暂住地”到“目的地” 如今,当青年人想跻身民宿主理人行列,他们所面临的状况与前人已大有不同——自2015年开始规模化发展,到近10年后的今天,民宿业似乎已是一片“红海”,竞争日趋激烈。因此,他们从成为民宿主理人的第一天起,就要面对一个艰难且紧迫的课题:把握产业升级新风向,从同质化竞争中“破圈”突围。 与大众认知中依托成熟景区的逻辑不同,“山里民宿”主理人刘宇选择在湖北咸宁一个不出名的村子里建造自己的第二家民宿。这里的自然资源,比起网红景区,还没有被人们熟知。 “这里能吸引人来吗?”许多人都问过刘宇这个问题,包括他自己。 刘宇的第一家民宿改建自老家的茶园,经过这些年的经营,他深感传统民宿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日渐个性化、品质化的需求。 “网红景区民宿同质化严重,‘农家乐’式民宿体验单一,其原因都是把民宿作为旅游途中的‘暂住地’而非‘目的地’。”刘宇有了灵感:“民宿自身是否可以成为景观和体验空间?” “山里民宿”应运而生。刘宇与朋友一起,设计建造了一个气质独特的花园式民宿——三角尖顶的洋房,精致的草坪喷泉,倾泻而下的鲜花瀑布,徜徉其间,仿佛置身怀旧影片中的场景。刘宇介绍,在庭院这个重要的公共空间里,他们经常办露营、放电影,配合节日举办花艺、布艺、家具制作活动和展览。 线上互推、口耳相传,客人接踵而至,许多人甚至专程来这里度假。“过去,人们旅行是为了看风景,现在很多人旅行是为了放松。民宿完全可以作为旅行目的地,为客人提供审美、社交、获取新知识等丰富体验。”刘宇说。 从“旅行”到“旅居”,民宿有了更多内涵,代表了一种休闲、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一些青年民宿主理人精准把握这一趋势,探索依托环境实现沉浸式交互体验。 “我们来到这里,第一件事不是盖房子,而是恢复稻田。”“渔湾逸谷”民宿主理人薛蓉说。她和团队运营的民宿位于陕西省宁陕县渔湾村,他们的民宿设计理念,不是“装修房子、点缀院落”那么简单,而是把民宿作为“乡村社区的新业态”来综合规划。在村里荒废的空间,他们开辟了184亩稻田,为朱鹮提供保育空间,形成了朱鹮翩飞、稻浪起伏的特色景观。 薛蓉感受到,越来越多城市年轻人向往悠闲、充满野趣的乡村生活,民宿是他们留下乡愁记忆的载体。他们的民宿设计“大隐隐于村”:闲置旧屋改成了客房,旧卫生室、水电站变成了博物馆、咖啡厅;实验戏剧在村口上演,音乐会在田间奏响……民宿深度融入乡村,现代文化与农耕传统和谐共处,城市的游客在这里找到了与乡土的心灵连接处。 “新业态下,民宿不再是简单的几间房。新一代民宿是功能丰富、提供沉浸体验的综合体,通过多元的场景营造‘氛围感’。”薛蓉说,民宿的边界正在拓展,并将继续拓展下去。 民宿的温度在“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青年主理人们认为,民宿的关键字在“民”。与远方客人互动,与当地居民相融,都需要主理人把民宿打造得更有温度和人情味。 “问海”民宿主理人刘苇皇在福建泉州运营着两家民宿。他的民宿依山傍海、设计前卫,但在他看来,这些都不是民宿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硬件投入再多,总有民宿硬件比你更好,怎么办?”他自问自答,“不如在服务体验方面下功夫。” 刘苇皇曾从事酒店业,比起提供像酒店那样程式化、带有“条条框框”的服务,他更倾向于主动走近客人,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在细节上给他们制造一些惊喜。他会在深夜接送客人,请客人品尝当地小吃,也会友好地推翻客人不够完备的游玩计划,甚至会策划聚会和展览,为客人提供互动性场景体验……热情和真诚为刘苇皇赢得了客人的信任,许多人和他处成朋友,一位外地客人甚至邀请他参加自己的婚礼。 “对于一些民宿主理人而言,赚钱不是第一位的,尤其是青年人,更看重自己与他人互动时的内心感受。”刘苇皇说,他常常会因为与客人聊得投机而给他打折优惠。“与天南海北的人成为朋友,接触到各个领域的信息和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为我提供了许多灵感。”他说。 青年主理人与客人之间是有趣的思维擦出火花,与当地居民之间则是亲密融合。 “所有乡村民宿都不得不面对在地关系这一课题。”薛蓉说,“民宿应该深植乡村社区,与当地居民形成共同体,而不是成为突兀的网红点。” 在“渔湾逸谷”民宿项目的美术馆里,有一面渔湾村全体居民的笑脸照片墙,照片是薛蓉团队的驻村摄影师挨家挨户走访时拍摄的。“美术馆里的展品,很多都是村民捐赠的老物件,他们希望我们留住渔湾村的集体记忆。”薛蓉说,笑脸墙承载了村民对他们的信任与期待。 为了让民宿持续为渔湾村赋能,薛蓉在本地村民中招聘大学生运营人才,培训他们民宿经营相关技能,希望他们将来接下民宿的管理工作。对其他有意向开办民宿的村民,薛蓉和团队热心帮助他们改造小院,扶持他们形成规模。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离开这里奔赴新的项目,在此之前,我们想把一个多元业态的特色乡村社区交到村民们手里。”薛蓉说。 左手情怀,右手实际 许多人说,做民宿需要情怀,或是寄情山水,或是眷恋故土,或是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青年民宿主理人们深知,情怀诚然不可缺,但不能只有情怀。因此,这些主理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情怀与现实的平衡点。 “设想天马行空,实际落地傻眼。”刘苇皇这样形容他走的一段弯路。他和团队在做石狮市祥芝镇“问海”民宿景观设计时,引进了进口黑松树并在海岸沿线种植。树刚种下没几天,遭遇台风,几乎没有成活的。为追求完美效果,他们执意引进第二批,结果因不耐咸水,黑松又没成活。他们只好承认,这一设计“水土不服”。 “最后不得不换上水培植物,配合本地原产的棕榈树、芙蓉菊等,才算种植成功。”刘苇皇有些遗憾,“虽说景观效果与预想的不同,但这恐怕是唯一可行的方案。” 建造中的问题或许是偶然,民宿开始运营后,经营压力则是每位主理人都将面对的必然。 “‘节假日一房难求、工作日一房不售’,旺季淡季的差异是民宿行业共同的痛点。”薛蓉说。 秋冬季渔湾村天气寒冷、景观单调,民宿如何挺过淡季?思考后,她和团队决定向村里人取经,遵循农业生产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淡季,她和团队开展服务培训学习、提升接待能力,并利用冬季制作腊肉等食品,为来年营业做储备,希望在旺季的时候,把淡季落下的这部分业绩追回来。 “只要有计划地努力,没有瞎忙,就一定会有回报,哪怕回报来得晚一点。”薛蓉说。 青年主理人们坦言,民宿并不是一个能够挣快钱的业态,算经济账时,保持恒心和平常心是最好的应对之策。 “目前文旅业正处于复苏阶段,我相信民宿能实现持续盈利。既然如此,或许可以把回本时间拉得更长一些,从五年变成十年。”刘宇这样计划自己的“经济账”。 “就像种下一棵树,需要十多年时间才能长成。如果我们把它当作长期的事业,唯一要做的就是坚持不懈地养护它。”刘宇说。 (本期选题支持 张勇 张锐 李洁 冯家照)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23日 1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