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记者 王谌 夜色渐浓,行走在和田团城民俗旅游区,仿佛置身一座“黄金城”。圆拱状的木制门窗、精雕细刻的廊檐、纹案各异的拼花墙砖,构成极具维吾尔族建筑风格的“阿依旺”式传统民居。金黄色的景观灯映照下,“阿依旺”民居熠熠生辉。 记者日前随“四季看新疆”之“沿着河湖看新疆”主题采访团走进和田团城。团城地处城市中心区域的纳尔巴格街道,因其布局呈中心发散、街巷在周边环绕而得名,是南疆最典型的传统民俗街区之一。 今年,团城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但在几年前,团城还是一片棚户区,房屋破旧,巷道狭窄,居民吃水靠井、做饭用煤气罐、取暖烧炉子。这里还是鸽子、花鸟虫鱼交易市场,被俗称为“鸽子巷”,遇上刮风下雨,环境更加脏乱。 北京援疆让团城面貌一新。2016年,北京市投入援疆资金1.53亿元,启动团城改造工程,改造总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涉及3500户居民。按照“一街一规划、一户一设计”的理念,在保护老城历史风貌的同时,进行安全改造并统一风格。 改造后的团城宛如城市花园,街巷整洁、商铺林立、葡萄飘香。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夯土平房变成了三层小楼,还通上了水、电、燃气。“一楼从事特色经营,二楼三楼居住生活。现在,和田团城以居住为基本功能,形成了以商铺、手工艺制品、传统建筑、观光休闲为特色的商住旅游区。”纳尔巴格街道新泉社区党支部书记谢祥实介绍。 团城改造是民生工程,更是致富工程。79岁的买买提明·吾甫尔一辈子生活在团城,目睹了这里的变迁。走进他在自家经营的药茶店,缕缕药香沁人心脾,特色维吾尔族医药商品琳琅满目。“以前,团城是本地人都不愿意来的地方,卖药茶需要走出‘鸽子巷’。”买买提明说,现在他足不出户就能经营生意,更让他高兴的是,来团城的游客越来越多,店铺的收入不断增加。买买提明每月收入5000多元,店里的各种药茶甚至远销北京。 同样吃上“旅游饭”的还有阿米娜·吉力力一家。“葡萄园”民宿是团城的网红打卡点。庭院前,浓密的墨绿色葡萄藤蔓延,不经意的一瞥,就能留住游客的脚步。阿米娜介绍,每天光是来民宿拍照打卡的游客就有200人左右。 今年,民俗旅游区新增了夜市美食摊,让游客感受更多烟火气的同时,吸纳了30户当地居民创业增收。祖力皮喀尔·托合在夜市售卖特色小吃“烤蛋”,“不少外地游客专门来我家吃烤蛋,每天能挣500元至700元。” 吃住购娱带火团城旅游。2020年,和田团城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摇身一变成了和田的新名片,2022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 和田市文旅局旅游科科长赵玉梅告诉记者,近年来,和田团城根据旅游休闲街区定位,不断丰富经营业态,满足游客差异化的旅游需求。“这里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巴扎,拥有十多家挂牌的非遗店铺,游客可以选购艾德莱斯丝绸、特色地毯等非遗商品。” 夜色下,民间艺人身着传统服饰转轴拨弦,民族传统乐器都塔尔迸发出热烈的旋律;走过转角处的喷泉广场,维吾尔族小伙边弹边唱,姑娘们随声翩翩起舞;孩子们三五成群,奔跑嬉戏,笑声朗朗……如今,走在团城的街巷,目之所及,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