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一个“活着”的古镇

2024-04-23 10:10:21 来源:中工网 作者: 黄洪涛 苏墨 责任编辑:李煦 字号:T|T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洪涛 苏墨

  “黄石半墙”的老屋、黄石铺地的老街、保存完好的古桥古宅……4月21日,记者随“文化中国行”采访团一行走进江苏省常州市焦溪古镇,这里古色古香,处处洋溢着历史文化气息。

  因完整保留了1200余年前的江南古村风貌,焦溪古镇被列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8年,焦溪古镇参与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启了修复之旅。

  如今,古镇面貌焕然一新,既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又处处散发着蓬勃生机。

  古镇入口,一家豆腐坊香飘四溢。

  走进店里,店主正在手工制作豆浆、豆皮。“我们店已经有100多年历史,到我这是第七代传人。”店主姚小松说,小店一直使用祖传的传统豆腐制作技艺,焦溪豆腐制作技艺还成为天宁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来焦溪旅游的人多了,店里生意好了,豆浆一做出来很快就卖完了,不少游客还喜欢到店里来看传统的豆浆、豆腐是怎么做出来的。”谈起如今的生意,姚小松笑得合不拢嘴。

  记者好奇问道:“这里生意一直这么好吗?”

  “那可不是,小店差点就开不下去了。”姚小松说,几年前,古镇又老又破,没有游客,生意做不下去,自己只能到城里去卖豆腐,“挣不到钱不说,祖传的店铺、祖传的手艺怕是要在我手里失传了,心里那个着急呀!”

  庆幸的是,古镇被列入政府修复计划。随着修复的进行,古镇人气一天天旺了起来。

  “我们希望‘修旧如旧’,让大家看到一个‘活着’的、生活状态下的古镇,而不是一个商业的古镇。”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组组长邵志强是焦溪古镇修复工程最早的参与者、见证者。

  基于这样的理念,焦溪古镇修复工程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充分保留了古镇历史原貌。

  指着古镇建筑墙壁,邵志强自豪地说:“这是焦溪古镇独有的建筑特色,叫‘黄石半墙’。”

  循着指引,记者看去,只见许多墙壁的下半墙都以大块黄石垒砌,形成“黄石半墙”的独特建筑风格。

  据介绍,焦溪古镇之所以形成“黄石半墙”的独特风貌,是因为古镇三面环山,山体结构皆为黄石,焦溪黄石即采自周遭山峦,坚固的黄石也可以起到防潮、防火、防盗的作用。“我们在古镇修缮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复刻了当年用老黄石砌墙、石灰拌稻草做成纸筋灰来勾缝的建筑方式,完整保留了‘黄石半墙’这一传统建筑特色。”邵志强说。

  漫步焦溪,犹如行走在古巷中,偶尔可见几间商铺。

  见到邵志强,一位大娘从老远处迎了上来。“多亏听了你的建议翻修店铺。现在店里生意好着呢!”大娘今年71岁,名叫徐凤英,是老字号“瑞云楼”饭店的老板娘。“瑞云楼”是焦溪古镇核心街道“老新街”上第一家支持进行翻新修缮的商户。

  说起“老新街”翻新修缮,邵志强和徐凤英有说不完的话。

  “老新街”曾经非常繁荣,街道两边房屋整齐划一。但随着时间推移,“老新街”一度破败不堪,加上没有统一管理,一些居民建起“小洋楼”,街道两边房屋参差不齐。

  焦溪古镇申遗行动启动,“老新街”修缮工程成为一道难题。由于涉及门面多,住户意见不统一,“老新街”修缮工作迟迟难以启动。

  “原来房子都是我们自己花钱盖的。政府统一修缮,说是要恢复到原来的历史面貌。当时我们想,那我们自己之前盖房子的钱岂不是白花了?一开始大家不理解。”徐凤英说。

  邵志强一次次主动上门,向住户介绍政府修缮计划,鼓励大家参与修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徐凤英被说服了,带头第一个支持修缮工程。

  很快,街坊四邻都纷纷跟着支持起来。修缮工程进展顺利,“老新街”被修复得面貌一新。“下面是店铺,上面是住户,后面是作坊。下水道也是统一打造的,很讲究。”邵志强说。

  游客渐渐多了起来,店铺的生意也好做了。

  “古镇保护开发要在文化保护和商业化中取得平衡。”参与焦溪古镇保护利用项目的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建筑师章泉丰认为,作为“社区型古镇”,焦溪古镇在文化保护和商业化中取得了平衡,在保留江南水乡珍贵样本的同时,也在探索多元灵活的活化利用方式。

  “开发古镇,不为发展旅游业,为的是传承文化,改善当地居民生活。”邵志强说,保护文化遗产本身就是目的,而在保护的过程中,旅游业的发展水到渠成,“希望焦溪古镇是‘活着’的,不断生长的。”


相关推荐


科学强国 绿色发展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