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壮士”今何在:我们时代的哈工大》出版研讨会 在北京举行

2024-04-19 16:02:02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讯 4月17日,《“八百壮士”今何在:我们时代的哈工大》出版研讨会召开,来自评论界、报告文学界、教育界、出版界的大家名家、领导学者会聚中国现代文学馆,围绕《“八百壮士”今何在:我们时代的哈工大》这部纪实报告文学展开深入地探讨和交流。研讨会由天津人民出版社社长刘锦泉主持。

1713513623556004.png

弦音不辍,薪传百年。哈工大的历史,是百年中华高等教育史,乃至中华民族复兴史的一个横截面上的投影。近日,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八百壮士”今何在:我们时代的哈工大》多维度生动呈现了哈工大“八百壮士”的英雄群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战地记者陈聪聚焦“八百壮士”群体,以纪实文学的方式,全面回顾“八百壮士”的会聚,生动讲述他们科教报国的感人故事,深情颂扬他们的高尚品格,深入阐述他们的深远影响和后继者的杰出作为,徐徐铺展开那段震撼人心的历史画卷及延续至今的精彩华章。

1713513656998437.png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表示,这是一本非常独特的书,题材独特、人物独特、内容独特,写法也很独特,是讲述中国故事的一个典型文本。全书书中记述了李昌、王勇等哈工大科学家科教报国的故事,科技含量、知识含量和历史含量丰厚,充满了正能量。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表示,本书把历史和现实打通来写,让我们走进那段难忘的岁月,内容丰富、人物众多、故事感人。书中强调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哈工大校训,对我们出版行业也很有借鉴意义,出版工作要力求细致、精致、极致。 

哈工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蕊介绍,上世纪50年代,平均年龄只有27.5岁的800多位青年才俊,从祖国各地齐聚北国冰城,潜心铸造国之重器,精心培育杰出人才,并形成了历久弥新的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翻开这部长篇报告文学,重温的是哈工大“八百壮士”强国报国的厚重历史,感悟的是哈工大人践行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的坚定执着。  

天津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王爱红表示,书里面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令人动容,催人奋进。哈工大的“八百壮士”扎根边疆、爱国奉献、艰苦创业,为我国的科技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我们要宣传好、弘扬好“八百壮士”精神,这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也是对未来最好的准备。

长篇报告文学《“八百壮士”今何在:我们时代的哈工大》的作者陈聪谈道,本书力求通过大和小结合,必然和偶然的结合,把精神和人、人和故事,把每个历史的碎片和最后历史的必然描绘出来,尽可能把枯燥的专业知识鲜活地表达出来,让人翻开就停不下来。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普通人阅读了解报告文学,让报告文学在这本书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哈工大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教师工作部部长岳会敏介绍了这本书的成书背景:“八百壮士”精神需要不同的载体去承载,我们与陈聪老师愉快沟通,精心策划,陈聪老师发挥智慧才华,创作两年,出炉这本书。今天这本书和全国的读者正式见面,就是想让哈工大“八百壮士”的精神感染更多人,让更多人续写新时代哈工大“八百壮士”新篇章。

天津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郑玥指出,哈工大“八百壮士”事迹很感人,但还有很多人不了解,这本书出来之后会有越来越多人了解这个群体、走近这个群体,进而成为这个群体。书中的感人故事会引导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在人生路口做出为国为民的高尚选择。

中宣部出版局原副局长刘建生认为,这是一部气壮山河的大书,记载了共和国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描绘出一组时代精英的群像。这是一场挟山越海的接力,“八百壮士”的品格、操行、意志与山河同在,他们的精神代代传递,永不磨灭、永不消逝、永放光彩。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讲道,这部作品的写法很有特点,以“八百壮士”为主线,写出哈工大的发展史,写出科技知识分子的报国史,写出尖端科技的创新史,是“三史合一”的好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监事长、辽宁作协副主席贺绍俊认为,报告文学比拼的是作家的思想能力,这部报告文学有作者自己的思考、发现和想法,把哈工大和西南联大这两个学校放在一起进行思考,阐明他们内在精神的一致性,可谓匠心独具。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主任彭学明指出,本书通过对哈工大“八百壮士”的书写,展现出马祖光、李昌等科学家科技报国的精神风尚和精神风貌,颂扬了哈工大所孕育出的科技报国精神,兼具文学价值、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著名作家、茅奖获得者、八一 电影制片厂原厂长柳建伟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科教类报告文学,写透了哈工大的前生今生,呈现出哈工大群英浮雕,写事脉络清楚,写人主次分明,在建国75周年的节点上,这部作品让人欣慰,催人奋进。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原主任、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胡平表示,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是“五四时期”就形成的共识,本书继承了这样一个精神传承,从一个层面反映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会激励更多人投身科技报国。

著名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表示,本书作者陈聪对哈工大历史有一种温馨的敬意,作为一个80后的年轻作者,他的叙事能力,文字的干净程度、驾驭能力,还有情感的丰沛,在这本书里得到充分体现。

著名作家、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认为,这本书有着大的题材、大的视角、大的历史、大的脉络的特点,作者非常细腻丰富的笔触,写出了哈工大波澜壮阔的历史。

光明日报文学评论主编王国平表示,这本书在谋篇行文上很有张力,比如前面很多笔墨在写历史,后面的部分写现代,写出了精神传承。全书把一所学校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写,放在一个特定的地域环境中写,放在一个参照系写,厚重感突出。

文艺评论家、作家出版原总编辑张陵表示,《“八百壮士”今何在:我们时代的哈工大》这个书名很有特色,有一种新中国的味道,有一种新中国的感觉。作者抓得很精准,反映出作者的政治素质很高。

中国报告文学的副会长、秘书长粱鸿鹰表示,本书在一定意义上是哈工大科教兴国的简史,写了一些非常生动的人物,人物形象立住了。讲了很多哈工大科教方面的知识,将会发挥重要的科普作用。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文学》原社长兼执行主编杨晓升指出,哈工大的精神内核百余年来代代传承,“八百壮士”不仅连接哈工大的昨天和今天,也树立起一座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丰碑。《“八百壮士”今何在:我们时代的哈工大》是一部极其励志的作品,也是难得的爱国主义教材。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认为,本书把哈工大的校史与教育史及当代中国的历史合在一起,既有历史的传承性也有时代的创新性,兼具历史感和时代感,能够引导人、鼓舞人。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表示,这本书写出了哈工大创业、发展过程的艰难和艰辛,写出了一大批师生科教报国的血脉传承,写出哈工大的本色和特色。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员丛治辰认为,今天的青年,特别是青年学子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本书可以引导他们认识到大学的意义,指引他们度过充实的大学生活,处理好苦与乐、机遇与挑战、当前与未来的关系。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班峰最后总结道,今天听了各位领导专家的发言收获很大,尤其是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天津出版集团将在在推动文化传媒发展上落实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使命担当,推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出席研讨会的还有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原副总经理纪秀荣,天津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副处长高美兰,天津人民出版社总编辑任洁,北京华景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文平。

编辑:于靖园    

   

 


相关推荐


科学强国 绿色发展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