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讯 记者苏雁、通讯员姬尊雨从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淮安新路遗址拟于今年进行第二轮考古发掘。 淮安新路遗址地处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第一轮考古发掘自2023年7月开始,至2023年12月止。首次发掘区大致呈长方形,实际发掘面积1675平方米。作为2023年度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重要进展之一,淮安新路遗址是继泗州城遗址、板闸镇遗址和庆成门遗址之后发现的又一处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同类型遗址,对研究淮安地区明清漕运史、运河开发史、城市发展史、社会生活史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明清时期淮安作为“运河之都”的重要见证。 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淮安新路遗址首次发掘现场负责人王梦珊介绍,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一条宽约4米的道路,沿西北到东南方向贯穿整个发掘区,道路两侧分布两条排水沟,排水沟南北又各有一条辅路,共同组成了整个遗址区的主干道系统。以该道路为中轴,两侧有序分布多个房址。 此外,首次发掘区清理出的第一期房址多为砖墙构筑,其砌筑方式多为淮安地区特有的“空斗墙”。第二、三期房屋使用芦苇编织而成,每半米处有一道横索收夹固定,转折处立有木桩,为古籍中所载“淮屋”之样式。该遗址首次发掘出土的完整器较少,目前已出土并修复器物370件,多为日用瓷器,另有各类陶器、金属器、石构件等,瓷器以青花瓷为主,多数有底款,还有少量白瓷、青瓷。此外还出土了铜勺、发簪、筷子等生活用品。 在首次发掘区内,考古人员发现多处“侵街”现象——街道两侧的建筑占道建设,蚕食甚至吞并街道,这被认为是商业繁荣的一种反映。通过现场照片可以看到,一座房屋直接在其门口的路面上建起了灶台,或许是为了方便沿街叫卖,足见当时运河边街市买卖的繁荣景象。 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淮安新路遗址新一轮发掘负责人陈刚告诉记者,遗迹道路内部为沙土堆筑,表面和侧面用砖包砌,两侧坡度较大,甚为罕见,应为消减水的冲击而专门设计,均与文献中“沙堤低陷,水潦不时,计得安久之策,非大加培筑不可”相吻合。 据介绍,2024年淮安新路遗址新一轮考古将进一步扩大发掘面积,以期还原古镇的整体布局;通过发掘确认“主干道”的形成年代、在区域中所处的位置,及岔路、小路等道路布局;对房址等遗迹进行解剖,讨论遗迹最早形成年代、为何被废弃等问题;探寻古籍中记载的码头,并择机进行重点发掘。 “过去的思路是持续不断地进行挖掘,直到挖至生土层。”从抢救性发掘转变为主动性发掘,考古队确定了“一边挖一边保护一边展示”的思路,每一铲都将经过更严格的考虑。“比如,在发现店铺遗址后,可能不会大面积继续向下发掘,而是将已发现的店铺房址保护起来,选取周边保存状况不佳、后续展示价值较低的区域进行解剖发掘。”考古人员说。 未来,淮安新路遗址的考古发掘将围绕建设运河考古遗址公园这一目标进行。“新路遗址的主体布局、街道走向、建筑底座清晰可见,保存完整度相当高。”陈刚介绍,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团队将对遗址内涵进行系统性保护和展示,不久的将来,通过文物保护、景观打造等方式,让考古遗址更好地“活”起来。 《光明日报》(2024年03月19日 0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