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俊宇 想象一下,如果在我们的生活里没有艺术、音乐、哲学等所发明的象征,也没有学术努力所产生的一切解读和阐释,那么我们将成为怎样的人? “若没有这永不安栖的飞鸟,没有/其后代在它们的宇宙中彼此追随,/这大海,沉落再沉落在这空荡的海滩/将成为死亡的地貌”。2004年,美国诗歌评论家海伦·文德勒在杰斐逊讲座作了名为“大海、飞鸟与学者”的演讲中,引用了史蒂文斯的这首《梦游》。正如这首诗所表达的,我们将成为梦游者,像机器人那样走来走去,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无知无觉。 诗歌与诗歌批评的关联,就像士兵少了诗人的词句就会贫乏,诗人若没有学者的文化记忆、分类和历史,也会变得空洞。读诗时人们能看出或感受到诗与诗之间的参差优劣,但要以一种合理明晰的方式向自己也向他人说清一首诗的想象特征,论证其建筑结构和技艺手法,却并非易事。“当我直觉到诗中有某种东西而我却无法提炼、名状、破解时,我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挫败感。”抱着探寻诗歌力量途径的渴求,文德勒走上了成为批评家的道路。 在《大海、飞鸟与学者》的引言里,文德勒写下自己走向批评家的历程——年幼时多语言的家庭教育,让她看到不同语言和格律体系可能产生迥异的诗歌效果。同时她始终保持着诗歌创作,并将写作作为学生时代压抑生活的补偿。因为女性身份文德勒在职业生涯遇到种种困难,但对探寻诗歌力量的渴求让她走过多年坎坷。 她以执着且持久的热情,专注于诗人与诗歌的细读,而非拘泥于概念的阐释。她阐述叶芝的《幻象》是一部诗学论文,而非神秘教义;为史蒂文斯的长诗正名,反对认为这些诗笨重冗长的观点;论证济慈的颂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一组目标明确的组诗;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视为抒情诗语言和结构的独立实验,而不是主题表达的叙事场所;指出希尼的诗是一位几乎在所有抒情诗文体中进行创新的作家,却常被狭隘地局限于政治或民族框架内解读。在评论狄金森时,文德勒呈现她为人熟知的魅力与绝望,也展示她更为暴烈和亵渎的时刻。 海伦·文德勒,美国诗歌评论家,哈佛大学阿·金斯利·波特校级教授。其关于诗人和诗歌的论著不胜枚举,所涉诗人广及莎士比亚、狄金森到希尼、毕肖普等,多获赞誉。文德勒的代表作有《叶芝的幻象及其后期戏剧》《约翰·济慈的颂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艺术》《诗人的成年》《看不见的倾听者》等。 《大海、飞鸟与学者:文德勒论诗人与诗》是海伦·文德勒第一本大规模的诗歌研究选集,集萃了她二十年来的论文、书评和不定期散文。近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国内出版,并由译者组织合唱团翻译。在本书中,她广泛涉及了19到20世纪的诸多诗人及其作品,并着力回溯诗歌传统,试图从中展现史蒂文斯所说的诗论生态:“诗歌是学者的艺术”。 当然,她在欧美学界的影响力不限于诗歌,她的诗歌研究能够强力穿透诗歌内外,给人以深远的启迪。在文德勒看来,“诗歌属于所有人,但其听众往往——我也依然需要——进入它无垠领地的路径”,她希望将尽己所能通过书本和课堂传播诗人们美好而颠覆、持久而振奋的宝贵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