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丽蓉 通讯员 夏华东 去年10月,作家丁燕迎来了自己创作的高峰期——“工厂三部曲”(《工厂女孩》《工厂男孩》《工厂爱情》)和《等待的母亲》在一个月内同时出版。“工厂三部曲”是她沉浸东莞工厂12年,深入了解基层产业工人生活,最终凝结而成的链条状系列作品;《等待的母亲》是她在东莞写就的纪实作品。 1月6日,东莞市作家协会、东莞莞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召开了“东莞制造的东莞记忆——丁燕作品研讨会”,来自全国及广东省的多位评论家在东莞莞城围绕丁燕新作展开研讨。 作为广东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的丁燕坦言,2010年从新疆南迁广东不仅是她人生的分水岭,也是创作的分水岭。自2013年起,她便在莞城工作与生活,此地的发展与变迁和她的创作紧密相连。她认为东莞是一个写作的宝库,任何有心人若能深耕细植,都能有所收获。在一个月内出版四本书,既是自己勤耕不怠的结果,更是时代大潮和岭南大地的助力。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茅盾文学奖评委、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震认为“工厂三部曲”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他从大历史观、文学史、文学写作、城市形象建构等四个视角阐释了这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李震认为,“工厂三部曲”用小叙事讲述大历史,见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东莞是改革开放和工业化的前沿城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排头兵,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最有时代性。丁燕采用由微观叙事、细节真实、底层体验、行业性知识等构成的小叙事来讲述大历史,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由若干看得见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构成的一部历史。 李震论述了“工厂三部曲”从非虚构到虚构、从社会生活到个体生命、从历史逻辑到本质真实的现实主义法则。他认为在今天这个时代,真才是最高的美学原则,非虚构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才变得重要起来。他认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非虚构写作从1985年延续至今,但其中关于工厂的作品非常少。丁燕和大多数作家体验生活的方式不同——她到流水线上当普工,每天干11个小时的活。如果以前作家体验生活时是观察者或旁观者,丁燕则是参与者。 李震认为“工厂三部曲”对东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形象建构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丁燕用自己的真实体验,甚至用自己的血泪和爱书写了这座城市;而东莞也用自己的真实历史书写出了丁燕这样一个作家。丁燕和东莞是一个人和一座城的相互书写、相互成就。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晏杰雄认为,“工厂三部曲”有响当当的文学成色,经得起考验与摔打,所以才能从当下大量同类作品中超拔而出。这三部作品将非虚构与虚构混搭,体式奇妙但却毫无违和感。 在南方科技大学副研究员、副教授陈劲松看来,丁燕以女性视角打量男性世界,以作家身份关注芸芸众生,对于嘈杂而艰辛的工厂生活,她既是亲历者与实践者,也是观察者和记录者。她的写作充满激情和力量,同时又饱含热泪与悲悯。在她的笔下,“工厂”不仅是无数产业工人的生存现场,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某种精神图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