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说 | 赵春龙——“研”传身教助力非遗进校园 载歌载舞弘扬乐亭地秧歌!

2022-12-29 16:57:11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非遗地图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一项技艺,一代代守望者心手相传

一个传统,刻印着古老的文化记忆

守望文化遗产,传承中华血脉

《小康》杂志和时代记忆推出【匠人说】系列,

立足于优秀传统手工艺文化,

多方位探知各类非遗项目,

挖掘文化传承背后的精彩故事,

记录非遗人一生的坚守与光荣,

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乐亭地秧歌传承人/赵春龙

1.png

  赵春龙,字筱秋,男,1988年生人,河北乐亭人,本科学历,唐山市舞蹈家协会会员,自2013年起连续多年被评为乐亭县优秀民间文化(乐亭地秧歌)传承人。出生于地秧歌世家,自幼酷爱地秧歌,5、6岁起便跟随祖父学跑秧歌、学妞。7岁登场跑秧歌、扮妞。

乐亭地秧歌

1.png

  乐亭地秧歌是乐亭县流传范围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民间传统舞蹈,是我国北方四大秧歌之一。乐亭地秧歌又分为“大场秧歌”和“打场秧歌”。清光绪以前,主要是以跑队形的大场秧歌为主,到宣统年间,打场秧歌逐渐增多。大场秧歌又有“串街”和“打场”两种形式。串街秧歌是沿街串巷进行表演,动作简捷,注重整体效果,气氛热烈红火,伴奏曲牌一般使用平缓的中板,常用队形有“一条龙”“二龙出水”“二级登楼”“编花寨”等。打场秧歌是在广场表演,又有“大场”“小场”之分。“大场”表演动作与串街时基本相同;“小场”又称“小出子”,主要表演有故事情节的节目。

  2011年,乐亭地秧歌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

1.png

  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文化的发展再次焕发了新的生机,非遗传承进校园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多年来,赵春龙在致力乐亭地秧歌传承进校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填补了乐亭地秧歌在校园传承方面的空白,为乐亭地秧歌艺术在校园传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赵春龙出生于地秧歌世家,5岁起便随祖父赵宝田学习老派地秧歌(妞行当),7岁起正式登场扭秧歌,扮妞。后祖父又请自己的搭档“二爷”教授丑行当的扭法、技巧,后登场根据时需扮演妞、丑两种角色,延续多年。

  2007年,拜入薛江来先生来门下,开始学习秧歌套路、老派公子扭法与技巧,同年被先生收为义子,并追随学艺至先生2021年去世前。(期间曾求艺于常富军、李国堂、丰彩臣等地秧歌大家)。2010正式拜秧歌大家佟明红为师,专门学习小场秧歌剧目、剧语表演及文武擓(kuǎi)的表演技巧。

  2017年12月20日,由时任乐亭县文化馆馆长曾素艳、唐山海港开发区幼儿园园长李艳梅为证师,正式拜陈金章(妞行当)、邵雅玲(公子行当)两位地秧歌大家为师,并举行了拜师仪式。

(赵春龙  扮演妞行当)

  赵春龙幼年入行,主工妞行当,继学文武擓、公子行当,其基本功及理论知识扎实,演出及教学实践经验丰富。

  其演妞行当,善于刻画人物形象,扇花优美,表演细腻入微、动作舒展、稳重大方,能运用多种道具进行地秧歌表演,打破了传统秧歌(妞)使用扇子、手绢作为道具的局限。其扮相端庄俏丽,常以假乱真。他对地秧歌也有独到的见解,认为“情、境合一”才能扭好秧歌,将生活中诸多元素融入到地秧歌妞行当的表演中,并亲身尝试了小姐、大丫鬟、小丫鬟、村姑、道姑等多种妞行当人物角色的表演,其表演兼容稳、俏、美、浪四大特点。

(右一:赵春龙  扮演小公子)

  演公子行当时多扮演小公子,身着短衣裤,外套小马甲,头戴公子巾,表演时体轻如棉,柔中带刚,动作灵活潇洒,中规中矩,步法稳,扇花多,擅长鸡刨地、鹞子翻身、大弹步、小弹步等多种传统秧歌技艺。

1.png

  演擓行当时擅演文擓,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交流时,有民间舞蹈专家看过其表演后,曾评价:“右手烟袋左手绢,一件长褂身上穿,小脚挪步行动缓,一生劳累背已弯,单现场上最灵活,还数文擓红线牵”。扮演擓角时擅长刻画农妇形象,通过身形展现朴实农妇劳累一生却依然对生活充满向往,步法灵活,动作舒展耐看,故事情节多,深谙秧歌场上诸多“规矩”,能够完整的协助秧歌头带完整场传统乐亭大场地秧歌。

  2011创建以致力于乐亭地秧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的“乐亭地秧歌文化传承工作室”,义务开展乐亭地秧歌文化传播、教学等工作至今,在乐亭地秧歌的继承和进校园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自费组织义务传承指导活动数十次,多次自费赴外参加文化交流、学习。

1.png

  2016年受聘于乐亭县第二实验小学担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亭地秧歌”进校园校外辅导员;同年整理、编撰了乐亭地秧歌小场秧歌剧目(本)十余部。

(左一   赵春龙)

  2017年在多方领导的支持与关心下,唐山海港开发区幼儿园成立“乐亭地秧歌艺术教育传承基地”,担任指导教师至今。

1.png

  2019年10月受邀赴乐亭二中指导师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乐亭地秧歌)教学活动。

  主要成就:

  2013年2月获乐亭地秧歌名角赛妞行当二等奖。

  2013年-2017年度乐亭县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乐亭地秧歌)。

  2015年作品《乐亭地秧歌-扇花》获第六届全国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

  2015年参加河北省中青年文艺人才入库评选活动,参评项目乐亭地秧歌。

  2016年初,集结老秧歌艺人及伴奏老艺人(平均年龄65岁以上)17人进行研讨,就舞台秧歌的创作听取了老艺人们的意见,经过月余努力,创作出乐亭舞台秧歌伴奏《庆丰收》,并在县文化馆录音棚进行录制。

  2016年受聘于乐亭县第二实验小学担任非遗进校园校外辅导员。

  2016年地秧歌作品《丰收舞曲》被评为县文化精品奖。

  2017年作品《公子》获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摄影比赛三等奖,同年获县文化精品奖。

  为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的作用,2018年受邀参加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的“民族非遗与课程融合创建工程”,参与项目乐亭地秧歌。

  2018年作品《正月初九的乐亭地秧歌》获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征文比赛三等奖。

  2019年10月指导乐亭二中师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乐亭地秧歌)教学活动,获省教育厅一等奖。

  2020年12月,原创作品《乐亭地秧歌—抗疫》被评为乐亭县2020年度文化精品奖。

  代表作品:

  常演小场秧歌剧目:《刘云打母》《一门三贤》《西湖借伞》《五女拜寿》《卷席筒》等。

  原创小场秧歌剧目:《花田错》《三女游春》。

  原创秧歌舞蹈:《丰收舞曲》《欢天喜地大秧歌》等。

  本栏目由《小康》杂志和时代记忆联合推出


相关推荐


科学强国 绿色发展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