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人物志 |王战举:传承最美文字鸟虫篆,坚守跨越千年的文化记忆!

2022-12-16 12:31:58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时代记忆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image.png

  王战举,鸟虫篆第五代传承人,高级国学讲师,郑州市鸟虫篆艺术馆馆长。

中国古代特殊字体——鸟虫篆

  “虫书笔画故作蜿蜒盘曲之状,中部鼓起,首尾出尖,长脚下垂,犹如虫类身体之弯曲,故名。”鸟虫篆又称“鸟书”或“鸟虫书”,是先秦篆书的变体,因其笔画作鸟形而得名。它也是继图腾文后,象形字和会意字又一次结合,是中国最美丽的文字之一。

image.png

  书写在古籍里的鸟虫篆,蕴含着古人的深刻智慧和人生哲理;作为古文字的鸟虫篆,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起源于商代的鸟虫篆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商周时期,鸟虫篆艺术引领着中国文字艺术发展方向,创造了青铜时代的辉煌,现已发现的鸟虫篆文化遗存地域涵盖了跨越南北的十四个省市;秦汉时期,鸟虫篆是中国的通用文字。秦始皇统一文字时,灭六国文字,独留鸟虫篆。汉武帝时规定认识三千个鸟虫篆字,才能为官。汉灵帝为学习鸟虫篆,专门在洛阳设立了世界上首所艺术大学;晋代以后,虽然篆书不再使用,鸟虫篆却仍在宫廷中传至清代咸丰年间。唐太宗曾把鸟虫篆作为礼品赏赐大臣。鸟虫篆从原始的符号刻划中生根,从商鼎周彝的图腾中走出,从夏商的甲骨中脱变,演绎为青铜时代的辉煌,秦汉时期的时尚,经过唐宋元明清的淬化,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标识之一。

image.png

  鸟虫篆作为中国最早全国通用的艺术文字,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创始时期具有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但它的价值并不仅限于此。很多文化先贤经过研究,从不同的角度给鸟虫篆很高的评价。郭沫若先生称其为中国书法的源头,陈寅恪先生把它看作中国历史的血脉,张光直先生认为它是中国祖先探索宇宙的工具。除此之外,鸟虫篆中还蕴含着人文精神和民族性格。鸟虫篆端庄、厚重、质朴,兼具灵秀、飘逸与率性,带着中国人特有的审美,铸成独特的东方思维和中国性格,反映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强大的汉字系统和丰富的汉语表意,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鸟虫篆书写的一些字至今我们仍能辨识,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我们和先民紧密相连。古现代的文化与精神,因统一的文字语意而和谐共生。

郑州鸟虫篆艺术体验馆

image.png

  鸟虫篆共有32种写法,现破译出的鸟虫篆文字共有一千多种,而还未破译的数量之大无法估算。鸟虫篆因古时一直作为宫廷文化,并不为大众所熟知,时至今日,鸟虫篆已有四种写法失传,这更警醒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不应该被放弃。2017年管城区文旅局联合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成立了郑州市管城回族区鸟虫篆艺术馆,2020年郑州鸟虫篆艺术博物馆建立,2021年鸟虫篆被评为了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让鸟虫篆非遗文化活下来、走出去,鸟虫篆艺术研究院仍在努力。2021年郑州市管城区为了突出商代文化在商城遗址西南的平等街建设一条非遗文化街区,向起源于商周时期的鸟虫篆发出邀请,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了解鸟虫篆,为了中国传统文化能受到更多关注,鸟虫篆艺术研究院接受邀请在平等街设立了体验馆。

image.png

  2021年10月,鸟虫篆体验馆在这样一条富有浓厚文化气息的艺术街区正式开业。鸟虫篆体验馆的门牌就是以鸟虫篆书写,大气的灰色与简单的白色,让整个体验馆都散发着浓浓的文艺气息。门前的百家姓灯牌是游客的打卡点,几乎每个人都会在此停下寻找自己的姓氏。体验馆的门向内凹陷,门口弧形的墙面上可以看到关于鸟虫篆的介绍。在体验馆里摆放着大量的鸟虫篆文字,一进门就能看到左手边一幅以鸟虫篆书写的唐诗《登鹳雀楼》,若不是旁边的注释很难认出。除了鸟虫篆字画,馆内还摆放了各种鸟虫篆文创产品,有印着鸟虫篆的扑克牌、丝巾、汝瓷、空灵鼓以及印章,都是向外出售的,有不少游客在了解鸟虫篆后会带回一些文创产品留做纪念。除此之外,进店的游客还可以体验十二生肖图腾文的拓印和鸟虫篆剪纸,也有鸟虫篆的现场书写体验,让进馆的游客在体验乐趣的同时加深对鸟虫篆的印象。鸟虫篆体验馆凭借超高的颜值让很多来平等街的游客驻足,被独特的文字吸引,与门口的百家姓灯牌合照,每一个人都对这种像画一样的文字感到非常新奇。走进鸟虫篆体验馆的游客会再一次被鸟虫篆的魅力所折服,“我觉得好神奇啊,没有想象到还有这种文字。”家住附近的游客感叹道。“如果没有这个体验馆,我就没办法了解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这么有趣的古文字文化。”不少来馆的参观者都表达了对鸟虫篆的强烈兴趣,表示自己非常愿意更深入地了解鸟虫篆,而鸟虫篆体验馆设立的意义就在于此。“不管任何时候,多一个推出的窗口,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学习这种文字。”鸟虫篆第五代传承人王战举对于体验馆设立目前达到的效果是满意的。

家族传承,接棒助力

image.png

  王战举作为鸟虫篆第五代传承人自幼就接触鸟虫篆,最初由于年轻气盛,并没有将鸟虫篆的练习坚持下去,王战举说:“我当时的心态和现在部分年轻人的心态是一样的,对传统古文字没有概念,不知道意义何在,现在我也一直在自我检讨。”年轻时的王战举跟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有自己突出的个性,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长,王战举的想法早已改变,“还是做我们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更加有意义。”。王战举的家族长辈以及传承人为了推动鸟虫篆文化的发展不遗余力地付出努力,他的爷爷也是鸟虫篆文化研究院院长鸟虫篆第三代传承人王祥云,七十岁的年纪仍然在为鸟虫篆的推广传承而四处奔波,他们都只有一个目的:让鸟虫篆文化活下去。传承人的努力王战举都看在眼里,这也触动到了王战举的内心,他开始愿意将鸟虫篆坚持下去,为推动鸟虫篆文化做出一份助力。

致力推广,推陈出新

image.png

  让王战举真正开始着手做鸟虫篆文化推广还是在2021年,谈起真正意识到鸟虫篆文化需要推广、需要传承的瞬间,王战举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古文字,有小孩子参观鸟虫篆博物馆时,对于这种新奇的文字,他们觉得很有意思但又完全不懂,这个场景让我感到很难过也很惭愧。”这让王战举突然明白鸟虫篆的传播力度仍然太小,不了解甚至没见过鸟虫篆的人仍然还有很多,他所肩负的使命仍然很重,因此王战举开始付出自己全部的精力于推广鸟虫篆文化,成为鸟虫篆的文化商业推广负责人。

  虽然体验馆的设立吸引来了更多人了解鸟虫篆,但其中中老年人以及小孩子居多,年轻人相对较少,这是鸟虫篆推广最薄弱的地方。由于近几年政府才开始大力扶持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在他们年幼时鸟虫篆文化的推广力度太低,很难接触到鸟虫篆,没有经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的意义的认知近几年才开始逐渐深刻。对于吸引年轻人的关键,王战举提到一个字“新”,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开创新的事物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image.png

  目前鸟虫篆文化研究院对于不同的人群也有着不同的传播方式,对于小孩子重点引导他们对于鸟虫篆的了解,通过手工剪纸拓印等互动方式增进其兴趣;对于年轻人重点在于文创产品的开发,鸟虫篆文化研究院与361度服饰联合推出国潮文字服饰,服饰当中加入鸟虫篆元素,将鸟虫篆的艺术化形态展现出来;对于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中老年人,在社区的老年服务中心教授书写鸟虫篆;对于残疾人提供再就业机会,教授书写鸟虫篆让其达到一定程度后进行聘请,负责初学者的教学工作,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学习到鸟虫篆。除此之外还有主要针对管城区非遗进校园项目,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线上有拍摄鸟虫篆校园授课视频和鸟虫篆文化短视频,线下在大学开设鸟虫篆课程,小学延时课堂中加入鸟虫篆文化,同时还对部分单位进行授课。

从娃娃抓起,培养“小小”传承人

image.png

  为了鸟虫篆文化传承人队伍再扩大,除以师传为主外,还在学校等场所招收传承人,欢迎更多热爱鸟虫篆、愿意为鸟虫篆的弘扬发展出一份力的人加入鸟虫篆传承队伍。王战举说:“对于传承人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初步培养小孩子对于鸟虫篆的兴趣,以讲故事形式对小孩子进行历史的熏陶,这种方式也受到了小孩子的喜爱,他们更加愿意开始主动了解鸟虫篆文化。同时也要寻找感兴趣的年轻人招收为主要传承人。对于招收传承人的要求,王战举仅提出了一点——对古文字的热爱。只有对古文字热爱,才能更好地学习鸟虫篆,有更强的意志坚定学习鸟虫篆的心,对于推动鸟虫篆文化的传播弘扬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让中国传统文化活下来,走出去

image.png

  尽管对于鸟虫篆的传播弘扬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鸟虫篆文化的推动力量仍然太单薄,传承人队伍还不够强大,仍有大部分人不了解甚至还没听说过鸟虫篆“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鸟虫篆。”王战举说。

  对于鸟虫篆近期传播的目标,王战举表示希望争取把鸟虫篆非遗进校园打入整个郑州地区,希望与更多的领导接触把鸟虫篆传统文化推广到更大的区域。王战举说:“鸟虫篆艺术历经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是十分宝贵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鸟虫篆不仅仅是一个人或是一代人就能去推动的事情,中国留下来的古文字需要更多的人去了解去支持,在未来希望有更多有志之士以及对古文字热爱的人加入这个团队,有更多的人一起弘扬推动传统文化。目的就是要让中国传统文化活下来,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树立自己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王战举更多作品展示:

image.png1671164918397843.jpg

1671164954304563.jpg

1671165030985725.jpg

1671165061184667.jpg1671165067482944.jpg

【非遗人物志】系列专题,

旨在挖掘文化传承背后的精彩故事,

记录非遗人一生的坚守与光荣,

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本专题由《小康》杂志和时代记忆联合推出


相关推荐


科学强国 绿色发展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