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提升“文化体验”要多听青年声音

2024-03-18 15:33:24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杨月 蔡欣彤 责任编辑:王一 字号:T|T

吴为山。本人供图

  当一位艺术家走在调研的路上,他的关注点和体验注定与众不同。仰望高山,别人感慨“危乎高哉”,他却拿出画笔,雄奇俊秀皆揽入怀中、呈于纸上。草原上看到一群嬉闹的孩子,他也会兴致勃勃地给孩子们塑个小像,和孩子们一起放声大笑,跟游客们开怀畅谈……而走出高山和草原,他的调研笔记上则多了不同的思考:文化特色怎么更好地融入旅行体验中?让孩子们理解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怎么做才润物无声、成风化人?艺术怎么“活用”,沉浸式地进入青年生活?

  他是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日在北京会议中心专访了吴为山。

  吴为山的雕塑常让人拍案叫绝。李白的潇洒恣意、鲁迅的沉郁冷峻、冯友兰的哲学家风范……从他的雕塑作品里,仿佛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灵魂。艺术家的写意,前提是吃透人物性格,再去塑造人物。而这种沉下心创作的扎实状态,他也带到了调研中。

  今年是吴为山连续第17年参加全国两会。吴为山提交过的提案中,关于教育、美育、文旅的提案超过一半。谈到今年的调研思考,他说:“让文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强化文旅产品的精神内核,跟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新技术、新玩法进行嫁接,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需要有文化含量、民族情结的深度旅游产品。文化为旅游‘铸魂’,游客将文化远播。”

  千里迢迢,只为奔赴一场北国的漫天风雪,感怀“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慕名而来,只为追思一曲南国的兰亭绝唱,体会“虚竹幽兰生静气,和风朗月喻天怀”;一路向西,只为聆听一段黄沙滚滚中流淌百年的驼铃声……在吴为山看来,旅行的定义多种多样,名山大川之所以为人倾倒,不仅是因为它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因其饱含人们对先贤足迹和文明成果的追慕与向往。

  “今天旅游的概念,不仅是看山和水,更是与历史的对话、对人文关怀的感悟。”吴为山谈到,仅2023年他就前往全国20多个地方走访、调研。“行走”不仅给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丰厚滋养,也不断加深着他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思考。

  “旅游不孤立,文化非悬空。在文旅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运用。”他提到,过去,文旅融合常有的“误区”是“赶时髦”“仿西洋”,千篇一律的文旅小镇、开出天价门票的古城名楼、与当地格格不入的西洋奇观……造成的是文化的缺失、旅游评价和业绩的下滑。“本质因素是景观本身的精神内核无法凝聚和震撼旅游者的心灵,无法实现人内心对于文明不熄的渴望和对自身自由人格的塑造。”

  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讨论,哈尔滨吸引年轻人的流量密码是什么?吴为山和很多年轻朋友探讨,发现“市民们的善意相待”和“青年友好体验感”的双重加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要创造新的文化景观,把大自然的美、历史的美与现代人的生活之美进行更好的结合,把现代的生活方式和需求融汇到旅游景点的设计中。”吴为山说,从哈尔滨的经验中可以发现,文旅产业跟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新技术、新玩法、审美情趣进行嫁接,不断创新,才会更具吸引力。

  他举例说,海边寻常的小渔屋可以改造成“蟳埔女”的换装打卡地;丽江老房子可以变身原汁原味的休闲小院;平淡无奇的草地有了帐篷和夜灯的点缀,便成了年轻人的休闲露营地……“流水山庄,把建筑和自然融在一起。名人雅句,可以用雕塑、石刻来留下印记。”他说,“回望过去,我们对唐诗宋词如数家珍,但展望未来,我们不能只有李白、杜甫、徐霞客。要有我们这个时代的创造,要留下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记。”

  “当年轻人踏上旅途,一首歌、一幅画、一个雕塑,都能引起更多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怀想、对历史的追问。”吴为山对年轻人更多地参与旅游活动充满了期待,认为在旅游过程中的美好文化体验,能让青年游客与伟大先贤在镌刻深厚历史的风景前紧密相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需要有文化含量、民族情结的深度旅游产品。

  马克思200周年诞辰之际,吴为山创作的马克思雕像,被永久竖立在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成为新的地标。100年前,来自欧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东方,在中国落地生根,为中国送来了希望和曙光;100年后,来自中国的雕塑艺术家完成了马克思雕像,将它赠送给马克思的故乡。

  “这体现出了不同文明与文化相互交融传承、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殊意义。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回顾马克思塑像的创作和赠送过程,吴为山感慨,人类命运最初的联结来源于对美好生活、多彩文明的向往,正是这样的向往触动人们走出家门,走向广阔的世界,在跋涉的行旅中发现、创造和取得进步;也正是在不断的接触和交融中,造就了不同文明的声息相通、命运与共,世界从此变得丰富。

  今年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和委员关注到“提升外籍人员来华旅游便利度”的问题,围绕促进文旅交流提出不少建议。在吴为山看来,每一个旅游者都是一粒文明的种子,他们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传播者。通过对旅游景点的文化打造,满足广大中外游客的需求,让外国游客们携“好奇”而来,带“认可”而去。

  “文旅产业是国家软实力中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之一。每个个体都以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完成着对文明的塑造与追寻,旅游便是其中最普遍的方式。”多年的创作采风,让吴为山对文化传播有着独到的理解:小而言之,个体的“走出去”和“请进来”,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对广大世界的探索和观察。大而言之,国家的内政外交、民生福祉也系于与世界的交流。当人们走出家门与国门、与世界交流对话时,其实已然在不经意间,承担着文化使者和寻梦者的使命。

  “紧扣民族先进文化、时代新兴文化的挖掘与塑造,举办有深度、有民族特色、有文化价值的中国特色旅游活动,引导旅游者自觉感受并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他看来,这正是“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国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月 实习生 蔡欣彤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3月18日 04 版

相关推荐


科学强国 绿色发展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