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邓站长的最后一个春运:有个小遗憾……

2024-02-18 10:12:44 来源:新华社 作者:贾远琨 张梦洁 责任编辑:周经韬 字号:T|T

  新华社上海2月17日电(记者贾远琨、张梦洁)今年59岁的邓毅是铁路上海站的客运值班站长,今年春运是他在岗的最后一个春运。

  从“老北站”到“新客站”再到上海南站、上海虹桥火车站,上海地区几乎所有客运火车站邓毅都工作过,亲身经历和见证了铁路春运的巨变。

  邓毅在上海虹桥火车站二楼候车室查看客流情况。新华社记者 张梦洁 摄

  1984年,邓毅退伍后进入铁路系统工作,喜欢开汽车的他也“开”起了茶水车。邓毅说:“以前,候车室里旅客喝的茶水是锅炉房里烧出来的,通过茶水车送到候车室,倒到保温桶里给旅客用。”他指着自助饮水机告诉记者,现在车站里的饮水系统和机场一样。

  春运大客流川流不息,旅客早已习惯刷身份证进站,蓝色纸票大多作为报销凭证。“进口处、出口处、检票口、站台,这些岗位我都轮值过。过去没有自助检票机器,卡片式、纸质车票都需要客运人员用检票夹手动剪,费时费力不说,旅客丢失车票以后急得到处找。现在不一样了,旅客刷证件就能快速进站。”邓毅说。

  铁路上海站博物馆里收藏的票证、时刻表和检票钳等。新华社发(铁路上海站供图)

  过去,站台上的列车有白的、红的、金的、绿的,有网友给它们起了新奇的名字,“金凤凰”“绿巨人”……他们各有所长,有的跑得快,有的耐高寒,有的主打一个“风雪无阻”。“现在有些年轻人觉得绿皮车就是最老的车,其实再早我们还经历过黑色棚车时代,那种车是人货混运的,到了春运,不运货了专门运人,棚车还是我们当时春运临客的主力军。”邓毅说,“现在铁路出行这么方便舒适,放到当时想都不敢想。”

上海虹桥动车所的列车正在陆续发出。新华社发(铁路上海站供图)

  邓毅最早在“老北站”工作,用他的话说,就是一个屋顶下放几十个长椅供旅客候车。1987年铁路上海新客站建成,就是现在的上海火车站,南进站口那四部进口手扶电梯在当时算是高档设施。当时新客站成了上海的“网红景点”,有的市民不坐车也愿意花5角钱买一张“参观券”去看看。

  后来,上海有了上海南站。“飞碟形状的屋顶看起来晶莹剔透,非常具有现代感。火车、地铁、轻轨、公交线路等多种交通工具可以在此换乘。”邓毅说。

  2010年,上海虹桥火车站投用,“自动”成为这个现代化车站的代名词。有自助售票机、自动检票系统、自助引导系统等,连厕所都有智能显示系统,还有机器人参与站厅保洁。如今,上海虹桥火车站不仅可以衔接地铁、公交,还与上海虹桥机场实现空铁联运,旅客可以享受一站式服务。

  “近十年来,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是火车站一大显著变化。”邓毅说,“现在,一旦有雨雪天气我们就会收到系统预警,可以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向旅客第一时间发布提醒,免得旅客跑空。”

  邓毅在上海虹桥火车站指挥中心向值班员了解客流情况。新华社记者 张梦洁 摄

  售票窗口的队伍越来越短、列车开行的频率越来越高、旅客的密度越来越大,但都可以快捷高效地运转,这离不开车站指挥中心这个“中枢大脑”。依托这个信息化平台,可以更好地分析研判客流、精准调度列车,以及高效处置突发情况。

  配电、消防、电梯、空调、售检票机等,出现任何设备设施故障,维修信息都会第一时间发送到指挥中心。“以前都是通过对讲机汇报、沟通、协调,人到现场把情况搞清楚就得花不少时间,现在只要几分钟我们的工作人员就到现场处置了,效率大大提高。”邓毅说。

邓毅在上海虹桥火车站解答旅客问询。新华社记者 张梦洁 摄

  今年春运,邓毅在车站还是照常巡查、指引旅客,他宁愿再多走一走看一看,舍不得停下脚步。他说:“今年上海火车站新的指挥中心就要造好了,比现在的上海虹桥火车站还要先进,但我就要退休了,有点遗憾。”

  有遗憾,但更有期待。“每年春运,我总是在站里迎送旅客,退休以后,我终于可以踏踏实实地乘坐高铁游遍祖国大好河山,过个行进中的春节。”邓毅说,“我的职业生涯和铁路发展在同一个轨道上加速跑,铁路变化太大了,我相信,变化还将继续……”


相关推荐


科学强国 绿色发展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