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一生为国争光

2023-11-17 13:51:49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综合 责任编辑:王一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科学人生·百年”院士风采

  中科院学部成立60多年来,先后选聘产生了1000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吴良镛院士等。“科学强国”栏目将持续刊登这些院士的故事,展现他们的人生风采。

1690171407677822.jpg

人物小档案

陈能宽

(1923.4.28-2016.5.27)

  金属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物理学家。1923年4月28日生于湖南慈利。1946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1948年和1950年先后获美国耶鲁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顾问、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16年5月27日逝世。

  从最初的金属材料到核武器研究,再到激光技术的研究,陈能宽用坚韧的品格和强大的韧性完成祖国交给他的一个又一个艰巨而伟大的任务。

  2023年4月28日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陈能宽院士诞辰100周年,陈能宽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金属物理学家,长期从事金属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研究工作,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科研事业,始终以国家使命为宗旨,从开始的金属物理到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再到完成“两弹一星”的光荣使命,晚年再担重任研究激光技术,用一腔热血完成祖国交给他的一个又一个重要使命,用担当和责任挑起自己的科研事业,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和科技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心志高远,勇攀高峰

  1923年,陈能宽出生在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一个士绅家庭。祖父是清末举人,父亲经商有成,回乡办学,开设了镇上第一所邮局,不仅服务乡梓,还为中共地下党传递情报。

  幼年的陈能宽聪敏好学,踏实勤奋,为读书吃尽苦头。初中时从慈利来到常德,十三四岁的少年要背着行李走3天,每晚就着油灯挑水泡。当时正值抗战时期,有一次炸弹就在十几米外炸响。高中陈能宽就读于耶鲁大学在中国创办的雅礼中学,1942年高中毕业,陈能宽以优异的成绩保送到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工程系。

  1946年,陈能宽大学毕业,并与大学同学裴明丽结婚。为学有所用,他主动申请到天津炼钢厂工作。次年,留学考试制度恢复,陈能宽想着自己的专业还需深造,便积极参加留学考试,成功考入美国耶鲁大学。在美国留学期间,陈能宽学习效率很高,凭借一腔热血,刻苦钻研,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接着又用两年时间,在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取得物理冶金博士学位。

  学有所成的陈能宽本想通过自己的技术和能力为祖国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事与愿违,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陈能宽有国难回,只能暂时入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1954年,他应邀前往匹兹堡的西屋公司担任研究工程师。在美九年,陈能宽系统钻研金属物理,专注于研究金属内部微观结构的改变,并试图从机理上解释或模拟宏观现象。他和同事发表的多篇论文,都被公认为在金属物理学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1955年,陈能宽夫妇排除重重干扰回到祖国,归国后,先后在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和中科院金属所任研究员,从事金属单晶体形变领域科研工作,为提高新中国金属零件成型加工水平打下了基础。

  隐姓埋名,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1960年,陈能宽被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受命担任实验部主任,领导组织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等研究工作。

  临危受命的陈能宽身负重任:设计爆轰波聚焦元件,测定特殊材料的状态方程。这两项任务都是核武器事业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采用内爆法的原子弹,需要从炸药的外表面起爆,爆轰波向内传递,把核材料压缩到临界状态。这需要设计一种特殊的爆轰序列来完成,是制造原子弹最关键的技术之一。

  从雷管动作开始,到主装药爆轰做功,驱动并压缩核材料,都有十分严格的时空关系和物理状态匹配要求。但在当时,中国学术界在这方面的实践和积累近于空白。对陈能宽来说,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其后漫长的二十多年里,陈能宽“消失”了。国际学术界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个名字。他的外甥唐红波回忆起那时的陈能宽,对这个舅舅的印象很陌生,只知道有这样一个舅舅,但其他更多的细节并无印象,直到1989年陈能宽回乡后才逐渐知晓。

  隐姓埋名的岁月里,陈能宽带领年轻的科研人员从零开始,做出了第一颗原子弹所需要的起爆元件,为我国首次核试验铺平了道路。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原子弹成功后,下一步就是研制氢弹。在于敏率领的科研小组拿出理论设计方案后,把这个方案变成现实的任务,又落在了陈能宽领导的团队身上。

  1967年6月17日,中国人自行研制、设计、制造的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在美苏英等国对氢弹技术绝对保密的情况下,中国人自己攻克了氢弹设计原理和技术,仅用了3年的时间,实现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跨越。“两弹”的成功研制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969年9月,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1978年第一次竖井试验成功。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又成功掌握了中子弹和助爆弹两项重大技术。

  陈能宽曾听人说,国防科研花了那么多钱,没有搞出什么东西。似乎中国有没有原子弹,关系不大,“它不能吃,不能穿,不能用,还拖了国民经济的后腿”。而他认为,国家和平不能没有武器。原子弹是一种能用但用不得、确有国家安全后效但不应多搞的“特殊商品”。他曾引用四川成都武侯祠前的对联,“从古知兵非好战”,而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中国,是不可不“知兵”的。

  不甘迟暮迎接挑战

  1987年,64岁的陈能宽出任“863”计划激光领域首任首席科学家,这是他科学生涯的第三次转折。花甲之年履新,他感慨万千:“不甘迟暮,壮心不已;迎接挑战,奋飞莫停。”从金属材料学,到核武器研究,再到领导“863”计划激光领域研究,方向在转换,国家目标是不变的圆心。

  强激光技术是一种高难度、长周期、前沿性的高科技项目,在我国科学家开始进行探索研究时,它的技术与工程可行性问题与存在定理还有待验证。同时,它的发展还受到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如何把握住正确的路线和方向,不走或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这是摆在专家组面前的重要课题。

  陈能宽给410主题工作带来深刻的影响。在初期不明朗的阶段,他鼓励科学论证、百家争鸣,非常注重对国外技术情报资料的分析研究,特别是美苏的一些动态。他组织专家做了大量跟踪、调研、动态分析、评估等工作,以及“863”计划有关领域的起草、制订和实施工作,为中国强激光技术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打下了坚实基础。1988年6月任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12月被聘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兼职副主任。1994年被聘为中物院高级科学顾问,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1999年被授予研制“两弹一星”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称号,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1年8月被总装备部科技委聘任为863-8领域专家委员会顾问。

  2016年5月27日,陈能宽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作为新中国最早一批科学家,从最初的金属材料到核武器研究,再到激光技术的研究,陈能宽用坚韧的品格和强大的韧性完成了祖国交给他的一个又一个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始终以“为国做事”为使命与光荣,以自己严谨的作风和学风,培养和影响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是挺起祖国脊梁的科学家。

  (《小康》·中国小康网李慧君综合整理)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7月下旬刊

相关推荐


科学强国 绿色发展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