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琼林村党支部书记达娃:“和乡亲们一起建好美丽家乡”

2023-07-06 08:43:06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徐驭尧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编者按: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村党组织书记是本村乡村振兴第一责任人,他们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建强村级组织、推进强村富民、为民办事服务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各地不断配强村两委班子,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基层村党组织书记扎根在广袤的乡村,成长为基层治理、助农增收的行家里手,在担当作为中贡献智慧、挥洒汗水。本报记者近期探访村党组织书记,讲述他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

  沿着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南伊沟一路行走数十公里,一座崭新的村落映入眼帘,这就是琼林村。初晴的蓝天映着雪山和森林,显得这个偏居山间的村落格外宁静美丽。

  走进村民服务中心没几分钟,琼林村党支部书记达娃就匆匆走来。“刚刚一户村民家里有点事儿。”达娃向记者解释。跟着达娃走进村里,遇到的村民都笑着和他打招呼。

  成长 “年轻的娃娃”成了“达娃书记”

  达娃今年38岁,是土生土长的琼林村人,从2005年开始担任村委会副主任,到2011年担任村支书,达娃和这个村庄一直在共同成长。

  开局并不顺利。“这个娃娃能把村子管好吗?”“咱都多大了,还要听一个孩子的话?”上任之初,村里老人当中不乏这样的声音。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村子的发展一度陷入停滞。刚成为村委会副主任的达娃,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推动当时以农业为主的琼林村开展退耕还林工作。达娃挨家挨户给乡亲们讲解政策,但不少村民看他年轻,对他并没有太多的信任。

  一次又一次碰壁中,达娃慢慢发现了诀窍。“相比很多村民,村里的党员一般对政策接受度更高一些。我说服他们,再请他们动员身边的人,这样才能扩大影响。”

  他专程拜访了村里有威信的几名党员,反复给他们详细讲解政策,希望他们带头执行。这些老人被达娃说服了,不但自己落实,还劝周边的人一起退耕还林。“基层工作,最重要的是做到公正无私,这样才能赢得大家信任。”回顾这些年的经历,达娃不禁感慨。他积极邀请村民参与村务监督,使村里的财务状况更透明。

  有一次村里分配公益性岗位的名额,达娃妻子的亲戚也符合条件。但是达娃第一轮就把这个亲戚的名字划掉了,这让亲戚生了许久的闷气:“这点小事为啥那么较真?咱也不是走后门啊?”但达娃不那么认为。“以后还有机会,这次要给更有需要的人。”他说。

  达娃在工作中不断成长。一开始,他连去村民家敲门拜访都会犹豫,现在已经成了村里受欢迎的“达娃书记”。

  变动 做好易地搬迁,前往全新的家

  几年前,琼林村开展易地搬迁,从半山腰搬迁到新的村庄。当时,村里的很多人都感到犹豫——“新家,到底怎么样?”

  达娃知道,搬迁势在必行。琼林村虽然是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但是很偏远,水、电、路、网均不能有效覆盖,村民的生活有很多不便。

  “搬迁后,我们将前往国家重点建设的区域。届时,乘着政策东风,村庄的基础设施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在一次会议上,达娃向村民们解释搬迁的好处。

  因为自小在村里生活,达娃对村里的故事如数家珍。他向乡亲们反复解释琼林村的困难,并描绘了新村庄的美好生活。最终,所有村民都被他说服,搬迁工作顺利推进。

  在新村,环境和之前大不相同。政府帮助村民建设了温室大棚,达娃带着村民每天钻进大棚,一起学习全新的农业种植模式。琼林村党支部还积极引导群众投身生态旅游产业,在南伊沟景区设立4个特色旅游产品售卖小组,销售当地农特产品。

  新的村庄不仅有之前琼林村的居民,还有几户来自其他地方的搬迁群众,江村扎西夫妇就是其中的一户。刚搬迁到琼林村,江村扎西夫妇和琼林村原有村民很少打交道;不管是口音还是生活习惯,江村扎西一家和其他人都有些不同。

  在一次走访中,达娃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安排村里一户党员家庭和江村扎西一家组成结对户,两家一起劳动,生活中也互帮互助,曾经的隔阂在不断交流中逐步消融。“基层工作,就是讲究一个‘以心换心’,共同的经历越多,大家就会互相理解。”达娃感慨。

  传承 身边的故事更感人

  沿着琼林村的道路向深处走,一座小小的木屋格外醒目。这里以前是群众巡边放牧的驿站,叫做“牧屋”;现在成为远近闻名的参观点,引得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这座小屋采用珞巴族传统的牧屋建筑形式,屋内展陈了琼林村和珞巴族的发展历史。“我们是2020年10月正式搬迁到新址,牧屋同步开始运营,至今已经接待了近3万名游客。”达娃说。

  建设牧屋的灵感,来自达娃自小听说过的故事。琼林村有一名名叫达约的老党员,他在巡边放牧路上坚守了34年。他每到一个山顶,都会用鹅卵石拼出醒目的“中国”二字。为了让达约老人的事迹为更多人所知,达娃专门安排老人为村里的其他群众讲巡边护边的故事。

  “活动往往没有那么正式,就是请大家来村里的茶馆,听达约老人说说话。”达娃介绍:“很多时候,拿着稿子念,不如像这样在茶馆、饭馆里闲谈聊天。这种生活化的场景,往往更能让老百姓记住宣讲的内容。”近年来,琼林村群众的爱国守边意识越来越强,向达约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在村里,这样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达娃组织动员群众在给牧屋布展时,把这些故事都融入展陈之中,让内容更加真实、动人。

  在建设牧屋的过程中,村里一个叫尼玛次仁的年轻人格外积极,各种卖力气的活儿都冲在前头。

  没有人想到,四五年前,尼玛次仁还游手好闲。了解到尼玛次仁的情况,达娃很是忧心。2018年,他带着尼玛次仁来到山上的牧场,两人坐在高山的草甸上,达娃开始给尼玛次仁讲起了自己的故事。“像你那么大的时候,我也在这里放牛……”回想一桩桩往事,仿佛是放电影,没有什么说教,都是达娃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两人就这么坐着、聊着,不知不觉间,两人从清晨聊到了黄昏。

  “走,咱们回去吧。”达娃站了起来。尼玛次仁并没有应声。怔了一会儿,他问达娃:“你说我能像你一样吗?”

  此后几年,尼玛次仁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里有事,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集体的工作,他都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尼玛次仁不但成了党员,如今也成了村两委班子的成员。“尼玛次仁的变化,让我意识到我们的工作确确实实在影响更多人,很多东西是可以不断传承下去的。”达娃说。

  在琼林村,达娃和其他村干部都喜欢到处走走转转,遇到村民就聊几句。这个仅有57户238人的小村庄,几乎人人都视达娃为自己的亲人,有什么问题都会第一时间和达娃说,有了喜事也会第一时间和达娃分享。

  担任村支书12年来,达娃觉得,村子里的每个人都是家人。“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疆,我一定会切实服务好群众,和乡亲们一起建好美丽家乡。”他说。(徐驭尧)

相关推荐


科学强国 绿色发展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