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春荣:“最会过日子”的玉米专家

2022-05-30 09:35:14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李丽云 王红蕾 责任编辑:王一 字号:T|T

钱春荣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供图

  这是片神奇的黑土地,我的根在这儿,离开黑土我恐怕难以生长。这里养育着数不清的作物,蕴藏着创新发展的科学基因。我有责任和义务把前辈们传授的经验,以及自己的所想、所知、所得传承下去。——钱春荣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哈尔滨综合试验站站长

  五月,杏花缀满枝头。这是在黑土地上播种玉米的最好时节,也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哈尔滨综合试验站站长钱春荣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整地、划方、备种、施肥……49岁的钱春荣撸起袖子说干就干,生长在黑土地、常年下乡,这些农活儿根本难不倒她。

  都说搞农业研究“土掉渣”,但钱春荣却“土”了近二十年,还被称为“最会过日子”的玉米专家。“我一直从事玉米研究工作,聚焦玉米全株利用,目标是将每株玉米都‘吃干榨净’,促进玉米农户实现增产增收。”钱春荣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前不久,钱春荣凭借突出的科研成绩,获得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从水稻转向玉米栽培研究

  出生在东北农村的钱春荣,说自己“是吸着黑土地的土味长起来的”。13岁时,钱春荣跟随父母返城,离开了伴她长大的黑土地。“可是家乡那黑黑的土地、绿油油的庄稼,一次次闯进我的梦乡。”她回忆道。

  高考那年,钱春荣没跟父母商量,将所有志愿都填上东北农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前身)。家人得知此事时,录取通知书已寄到家中。

  “大学期间,我整天泡在图书馆里学习。我想尽可能多地学些知识,用它们帮助农民种出高产、质优的作物。”钱春荣回忆道,那时她希望自己毕业后能从事农业科研工作。

  可是,梦想的实现并非一帆风顺。大学毕业后,钱春荣被分配到一所农业中专学校,她走上了三尺讲台。

  然而,钱春荣没有就此放弃科研梦想。2003年,她辞去教师工作,重返校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2006年,钱春荣硕士毕业后来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由于工作需要,领导希望她放弃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水稻,组建一支玉米研究攻关团队,开展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变更方向,意味着之前的努力全部归零,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但钱春荣欣然答应。

  第一个摆在钱春荣面前的难题就是——“怎么种玉米”。不会种,她就跟在玉米专家身后,从播种学起;没经验,她就带着新招的研究生,从基础摸索。为了及时准确获取玉米的生长信息,她和团队成员每到生长季都驻守在田里,进行大量调查。

  到了夏天,下田时钱春荣穿着迷彩服,顶着骄阳穿梭在玉米地,调查花期、记录性状。炎炎烈日下,一上午四五瓶矿泉水进肚居然一次厕所也不用去,全随汗液蒸发了。从四月到十月,一整个玉米生长季,钱春荣和团队成员几乎无休,许多人的皮肤都被晒脱了皮。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

  钱春荣带领团队创造了一年内完成1440个田间试验小区的纪录,被栽培界同行称为“神话”,并先后参加和主持了科技部973计划项目课题、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课题。此外,她和团队成员率先开展的玉米全程机械化耕作栽培技术、玉米密植高产水热高效利用技术先后获得2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技术成果在黑龙江全省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累计为农民增收60亿元。

  推广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

  “科研成果只有让老百姓真正用到,才能发挥出最大效能。”这是钱春荣常说的一句话。

  一次到黑龙江省巴彦县讲课后,当地一家主营速食大碴粥的企业负责人找到钱春荣,向她咨询“不同批次加工出来的大碴粥口感味道不一样”的生产难题。在详细了解企业相关技术流程后,钱春荣找到了症结所在——加工所用原料品种不一致。为此,钱春荣为企业量身定制了两款大碴粥专用玉米品种,并针对专用玉米品种配套了标准化栽培技术,指导企业与农户合作,形成专用品种订单生产,从品种源头、栽培过程、加工品质等方面彻底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难题。

  在钱春荣的助力下,这家企业打造了“小园玉米”品牌,相关产品于2021年被遴选为全国“一乡一品”优质产品,系黑龙江省唯一入选产品。通过企业加工,每亩小园玉米可以创造4万元产值,种植小园玉米的农户,每亩保底收入1800元。

  为了提高玉米种植效益,钱春荣带领团队成员选育了玉米与玉米须产量双高的药食同源型玉米专用品种,首创龙须粥和胎须茶等产品,延伸了玉米产业链,开辟了玉米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2016年,钱春荣参加项目答辩。会上,一位评委向她提问:“你帮农民生产了那么多玉米,同时也产生那么多秸秆,这秸秆怎么处理呢?”就是这样一个与答辩项目毫不相关的问题,深深地触动了她。

  此后,钱春荣深入田间地头,与种植户、养殖户交流,向专家、同行请教,经过无数次生产调研、田间试验,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终于打造出了玉米“一翻两免”秸秆全量还田轮耕技术模式。该技术入选黑龙江省农业主推技术,成为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关键技术,为黑土地保护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为了让老百姓掌握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钱春荣利用农闲时间,走乡串户来到农户家,和农民唠家常,告诉他们“秸秆就是土地的‘粮食’,千万不能再烧秸秆了”,还给农民做示范,教农民具体操作技术。

  为切实帮助贫困乡解决秸秆问题,钱春荣与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宏丰村、哈尔滨市呼兰区双合村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联手,指导村民进行秸秆还田,为村民引进直燃式生物质锅炉。

  开通直播间线上“云”答疑

  2020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把年近五旬的钱春荣“推”进了直播间。

  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拦住了钱春荣下乡入屯的脚步,却拦不住科技助农的心。为了满足疫情下农民科技培训需求,她想到了借助短视频平台进行科普的办法。于是,她开始学习使用从未接触过的短视频App,开通直播间,就农民关心的春耕整地、秸秆还田、免耕播种、品种选择、高效施肥等问题,为农民进行“云”答疑。

  每次钱春荣直播,观看人数少则几百,多则数千人,五花八门的问题,她都一一细心解答;直播间回答不完的,她就在微信群里解答。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没机会走上第一线。不过,因为这场疫情,许多农业科研人员都变成了直播达人,用这种方式走在了服务三农的最前线。”钱春荣说。

  为让农民朋友可以随时在线反复学习技术内容,钱春荣直播后还会精心制作通俗易懂的视频课件,发布到短视频App上,供农民观看,她也因此不小心成了“网红”,相关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

  有人曾问钱春荣,有了这么多荣誉和成果,为什么不想换个更好的平台?

  “谁都想拥有更好的生活,但每个人对‘好’的定义是不同的。”钱春荣说,“这是片神奇的黑土地,我的根在这儿,离开黑土我恐怕难以生长。这里养育着数不清的作物,蕴藏着创新发展的科学基因。我有责任和义务把前辈们传授的经验,以及自己的所想、所知、所得传承下去。”

相关推荐


科学强国 绿色发展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