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小英):开天车已经21年了,回想第一次上天车,万继君依然记得,自己当时腿都软了。 在甘肃兰州沙井驿的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兰州西机务段机车检修库内,有一群天车司机,她们的工作便是在10米高的地方驾驶天车,和地面的检修工作人员一起完成“火车头”的检修。 这是一份“治愈”恐高的工作,她们的工作,相当于工作时间一直坐在10米高的玻璃栈道上,并且要时时低头向下看,与地面精准配合。 机车检修室内的天车 邬凡 李启晨/摄 高空地面完美配合 完成机车检修 用天车吊机车配件 邬凡 李启晨/摄 当“火车头”行驶到一定里程后,铁路部门便会对机车,即“火车头”来一次彻彻底底的大检修。 这次“全身体检”不同于以往的检修,而是要回到专门的机车检修库,将机车全部拆卸并仔细检查。 不过在检查过程中,火车机头有些部位重达十几吨,怎么将其搬运便是天车司机的职责了。 在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公司的机车检修室内,有11名天车司机,她们全是女性,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兰州西机务段检修车间天车组工长万继君说,天车司机其实男女都可以做,不过奇怪的是自从她参加工作以来,开天车的一直都是女司机,可能是女性操作天车更加细心和严谨的缘故,目前这个团队中还有好几位90后。 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兰州西机务段检修车间天车组 邬凡 李启晨/摄 她们工作时,便坐在2平米左右的驾驶室内,与地面检修人员完美配合,完成机车的拆卸和安装。 听着哨声启动天车,看着地面指挥人员的手势,缓缓吊起部件,小心翼翼地操纵着控制手柄,脚下踩着警示铃,吊起小至几百斤大至十几吨重的机车配件,与地面作业人员默契配合,如同搭积木一样,起吊、移动、降落…… 一个接一个快速、精准、平稳地将配件运送到既定位置。 因为驾驶天车“轻轻”搬运重达十几吨的机车配件,她们也被成为“四两拨千斤”的女子“特种部队”。 开天车 先从克服恐高开始 要在10米高的地方驾驶天车,对这些女孩来说,首先要做的是克服恐高。 克服恐高的第一步,便是爬楼梯。54级台阶、离地10米,这是天车司机每天要攀爬的台阶数和工作场所的高度。 从地面上到天车驾驶室,她们先要爬楼梯,这个楼梯的倾斜度将近60度,对很多人来说,爬楼梯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腿软喘气了。 从楼梯进入天车驾驶室开始操作,则是第二重考验。 因为需要和地面精准配合,天车驾驶室的地面是玻璃,坐着操作的时候,地面情况一目了然,这也就意味着,这份工作相当于一直处在“玻璃栈道”上。 坐在天车驾驶室向地面看 邬凡 李启晨/摄 从10米高的空中往下看,越看越害怕,越害怕越忍不住要看,光是站在师傅后面观察操作就让很多人感到害怕。 但不行也得克服。多上几次,慢慢就克服了,万继君的方法听起来简单粗暴,但也有效。 “大家第一天来,都感到新鲜和好奇,上一次天车基本只记得恐高这件事了。”万继君说,主要是太刻骨铭心了。 克服了恐高,便开始跟在师傅后面,学习如何操作天车。“师傅在前面操作,徒弟站在天车驾驶室后面观察和学习。”万继君说,驾驶室的空间比较小,座位后面顶多只能放一个小板凳,徒弟们很多时候都是站着学习。 学会操作以后,开始空车练习,“一开始肯定不能直接操作,因为地面还有作业人员,操作不慎便很危险”。天车的操作手柄只有2个,看起来只是走直线,但何时停止、何时抬起都很考验人。 从空车练习到慢慢操作,吊起轻一点的机车配件,再到抓举重达十几吨的配件,整个过程至少需要半年。 真正开始工作,面临考验的便是“脖子”,这是一份真正的“低头族”工作,工作最忙的时候连续几个小时不能离开座椅,一直要低着头,时刻关注地面上的情况。天车司机经常上班结束后,脖子累得直不起来。 精准配合和判断 靠的是胆大心细 机车检修室 邬凡 李启晨/摄 在高空驾驶天车,天车放下的挂钩是否精准到位,是否能将机车配件顺利搬运,需要天车司机和地面检修人员精准配合。 坐在驾驶室内,地面的声音有时听得不是特别清楚。如何和地面人员沟通,她们采用了相对原始的方法:手势+口哨。 于是,在她们工作的时候,你能看到,地面有一名指挥人员,嘴里含着口哨,打着手势,和10米高空的天车司机进行沟通,“如果多人指挥,可能就会出现混乱,所以有专门的地面指挥人员和天车司机沟通。”万继君说。 工作中的万继君(受访者供图) 遇到机车大修的时节,她们还要加班。天车操作都是一人一岗,操作员不在的时候,整个区域就没法开展工作。 在车间最忙的时候,为了保证完成机车日检修任务,她们几乎不敢喝水,因为一喝水中途上卫生间就有可能耽误进度。 不少人好奇,如今智能化如此便捷,为何还需要人工驾驶的天车。万继君介绍,事实上机车检修室也有地控天车,不过地控的话,也是需要作业人员来回操作,不如人工驾驶灵活。 在采访中,万继君说,刚开始大家都恐高,但克服恐高成为一名天车司机后,班组的几位同事,现实生活中开车技术也是相当好,毕竟她们可是在10米高空开过车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