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中立和他创作的油画作品《父亲》。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今年是油画《父亲》创作40周年,罗中立希望能够将自己当年创作《父亲》的手稿和《父亲》的精仿品一起带到四川省平昌县驷马镇,在那儿举办“《父亲》回故里”展览。驷马镇是罗中立当年下乡和后来创作《父亲》时采风的地方,油画《父亲》的原型邓开选老人正是驷马镇人。 “如果这个展览能够办成,将是《父亲》40年来首次回故里。”罗中立下意识地就将话题转入他最熟悉的大巴山。聊到大巴山,他的话就多了,语速就快了,声音就明显大一些了。 创作《父亲》跟罗中立小时候的生活经历有关。那时的罗家在重庆市郊,经常有一些亲戚跑到他们家,“大家分着喝一碗粥”。当年的沧桑记忆,全部倾泻到了创作《父亲》的笔端。1964年,罗中立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在附中读二年级时,来到大巴山深处的一所村小学当美术教员。那时农村还没有通电,上完课、开完会,天黑就回到土屋里上床睡觉。附中毕业后,罗中立又回到大巴山生活了10年,直到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考入四川美术学院。 看到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展览的通知后,罗中立再次去大巴山寻找灵感。大年三十的傍晚,他看到路边公共厕所前蹲着一个等着收粪的老农。那天阴雨绵绵,又湿又冷,老农却一动不动,表情麻木,似乎对举家团聚的传统佳节茫然不知。沉淀在脑海中的印记,仿佛被这张木然的脸庞突然揭开。他被自己的灵感刺激得难以自制。罗中立整整画了半年,逐渐勾勒出一个老年农民的形象。作品送到北京后,又根据评委吴冠中的建议将作品名字改为《父亲》,作为对整整一代人集体形象的描述。1980年12月,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上,《父亲》获得油画金奖。它成为中国美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也奠定了罗中立在中国美术界的知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