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强国·每日科技】新研究揭秘“从鱼到人”演化史

2022-10-25 18:02:54 来源:科学强国微信公众号 作者:综合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1661851398166755.jpg  

2022.10.25

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法国赛区中国代表团斩获2金2铜

  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法国赛区的比赛10月23日落下帷幕。中国代表团在移动机器人(双人)、抹灰与隔墙系统两项比赛中斩获金牌,在健康和社会照护、CAD机械设计项目中收获铜牌。

新研究揭秘“从鱼到人”演化史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在《自然》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论文,报道了他们对有颌类的起源与最早期辐射分化的最新研究进展。“我们一般认为,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这种认识是有偏颇的,在人类演化历程中的不同阶段,其实我们有很多个祖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员朱幼安说,“具体来说,猿和鱼都是我们的祖先。相对于猿来说,鱼类是我们更早的祖先,也是包括猿在内所有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对此,朱敏解释道,“从鱼到人”的演化并不是从鱼直接变成人,而是一个长达5亿多年的演化史。演化史中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演化事件,其中,颌的起源与有颌类的崛起称得上最关键的跃升之一。

鹅膏属鞘托鹅膏组生物或起源于非洲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0月24日发布消息称,该所研究人员在鹅膏属鞘托鹅膏组生物地理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发现,该组可能在晚古新世至早始新世(约56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之后从非洲扩散至东南亚;东南亚的物种祖先后来向东北经过白令陆桥扩散到北美,后至安第斯山脉北部,向南扩散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向西北扩散至欧洲。

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获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刘建军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将月球返回样品的实验室光谱、X射线衍射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与以往获取的月球样品进行对比,证明嫦娥五号月壤的光谱特征主要是由其富含的富铁高钙辉石引起的,而非此前遥感探测推断的橄榄石富集。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梦天实验舱舱箭组合体今天进行垂直转运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10月25日,梦天实验舱与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各项功能检查和联合测试等工作,计划于近日择机实施发射。

中国初步建立综合性太阳观测网

  10月9日上午,我国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乘长征二号丁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夸父一号”的中文全称为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它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研制发射的一颗空间科学卫星。去年发射的“羲和号”可以称为我国探日工程的“探路者”,而“夸父一号”则是观察太阳的多面手,它可以从紫外线、可见光和X射线波段等对太阳进行观测。我国发射的两颗探日卫星各有侧重,将共同提升我国在世界太阳物理研究领域的影响力。

模拟水母:触手机器人

  当今的大多数机器人抓手依靠嵌入式传感器、复杂的反馈回路或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结合操作员的技能,来抓取易碎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美国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研究人员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设计了一种新型柔软的机器人抓手。它使用一组细长的触手来缠绕和诱捕物体,类似于水母捕获猎物的方式。该研究近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无大气层类地系外行星“现形”

  美国科学家发现一颗绕M型红矮星运行的无大气层类地行星GJ 1252b,无大气层意味着生命不太可能在其上生存。鉴于M型红矮星是宇宙中最常见的恒星类型,这一发现有望缩小科学家开展外星生命搜索的范围。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天体物理杂志快报》。研究表明,GJ 1252b比地球稍大,且离其恒星的距离比地球离太阳的距离近得多,这使其非常热,不适宜生命繁衍生息。

  (微信公众号“科学强国”综合整理科技日报、科普中国、央视新闻、中国科技网、人民日报等)

编辑:杰西

审校:赵狄娜

审核:龚紫陌

相关推荐


科技创新 科学强国
扫码关注科学强国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