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读“丝绸之路”的书籍,突然意识到,今天我们人类社会的一种主流视角——对于“害虫”与“益虫”的二分法可能是危险的。这种世界观,带来了习以为常的、各地到处可见的、大规模的、无差别使用化学农药来进行灭虫。 在这个对立的二元论观念中,我们忽视了一个事实,即在自然界中,许多我们称之为“害虫”的生物,实际上却具有潜在的益处,并且在农业和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举个例子。我国古代人民早在夏代以前就开始了家养蚕的活动,他们从桑树上的害虫中培育出了家蚕。这一古老的实践,充分展示了“害虫”的潜在价值以及巨大的经济潜力。家蚕是一种吐丝的昆虫,其丝线被用于制造丝绸等高价值的纺织品,成为了古代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这个古老的行业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还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使中国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直到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带一路”,若是追根溯源,恐怕背后就有当初这些桑树“害虫”的贡献呢! 然而,当我们将这种“害虫”与“益虫”的二元对立看作是绝对的真理时,我们就可能会忽视这些“害虫”所提供的潜在益处。在农业生产中,某些被视为害虫的昆虫,实际上是天敌,可以控制其他农作物害虫的数量,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生产效率。此外,还有一些“害虫”,还是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而目前基于二分法导致的环境治理中的“无靶”消杀,其实是损失很大的。比如在一些地方,无靶消杀,实际带来了难以衡量的生物多样性的损失、以及健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受损。 因此,我们需要摒弃对于“害虫”与“益虫”的简单二元划分,而是采取更加综合、更为全面的、“同一健康”的方法来看待它们。 在这个意义上,“同一健康”,何尝不是一种生态文明时代的方法论、世界观呢?何尝不是一种重返古代智慧的方式呢? 拒绝简单“二分法”这种视角,要求我们尽可能用整体的思路看世界。我们应该重视并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促进,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立一个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