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化石记录可以更好地了解哪些因素使动物更容易因气候变化而灭绝。研究结果有助于确定当今最容易受人类驱动气候变化影响的物种。研究结果在《科学》期刊上发表。 在地球生命史上,过去的气候变化(通常由火山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自然变化引起)是无数物种灭绝的原因。但是,迄今为止,人们还不清楚是什么因素导致物种对这种变化的适应力增强或减弱,也不清楚气候变化的程度如何影响物种灭绝的风险。 在牛津大学研究人员的领导下,这项新研究通过分析过去4.85亿年来海洋无脊椎动物(如海胆、蜗牛和贝类)的化石记录,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海洋无脊椎动物拥有丰富的化石记录,而且通过透彻的研究,因此可以确定物种灭绝的时间和可能的原因。 研究人员利用涵盖 9200 多个属的 29 万多条化石记录,整理出了可能影响物种灭绝恢复力的关键特征数据集,其中包括以前未深入研究过的特性,如偏好温度。研究人员将这些特征信息与气候模拟数据相结合,建立了一个模型,以了解哪些因素在气候变化期间对决定灭绝风险最为重要。 主要发现 作者发现,面临更大气候变化的物种更有可能灭绝。特别是在不同地质阶段,气温变化达到或超过 7°C 的物种更容易灭绝。 作者还发现,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如极地地区)生活的物种更容易灭绝,而只能在狭窄的温度范围内生活的动物(尤其是温度范围低于15°C的动物)灭绝的几率明显更高。 然而,地理范围的大小是预测灭绝风险的最有力因素。地理范围较大的物种灭绝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体型也很重要,体型较小的物种更容易灭绝。 所研究的所有特征对灭绝风险都有累积影响。例如,在同时具有较小地理范围和较窄温度范围内生活的的物种,甚至比只具有其中一种特征的物种更容易灭绝。 由此可见,研究证明地理分布范围和生物所面临的气候变化的幅度,是导致海洋无脊椎生物灭绝的最强因素。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库珀·马拉诺斯基(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认为,这两方面的因素对当今面临气候变化的生物多样性同样具有影响。目前,由人类驱动的气候变化,已经将许多物种推向了灭绝的边缘,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确定哪些动物面临的风险最大,并为保护它们的战略提供依据。 领衔作者艾琳·索普教授(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说:"地质历史的证据表明,根据预计的气候变化估算,全球生物多样性将面临严峻的未来。" 研究模型表明,生活在两极或热带地区、热范围小于15°C的物种可能面临最大的灭绝风险。然而,如果局部气候变化足够大,就可能导致全球范围内的重大物种灭绝,有可能使我们更接近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据研究小组称,未来的工作应探索气候变化如何与海洋酸化和缺氧(海水缺氧)等其他可能导致物种灭绝的因素相互作用。 布里斯托尔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也参与了这项研究。布里斯托尔大学的丹-伦特(Dan Lunt)教授说:"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球历史上,海洋生物灭绝的风险与气候变化密不可分。在人们不顾一切地继续通过燃烧化石燃料造成气候变化的时候,这应该成为对人类的警告。" 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 编译 | LY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