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晋峰:生物多样性内涵丰富,需跨学科研究与合作

2024-01-16 16:11:43 来源:中国绿会 作者:蓝天 责任编辑:刘淞菱 字号:T|T

近日,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组织召开的关于“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专家讨论会上,中国绿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博士做了重要讲话,全新诠释生物多样性的本质、研究方向和研究意义。

周晋峰博士发现,很多人在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上还局限在物种的多样性上。其实,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类型及其变化、整个生物过程、大气变化都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中最关键的内容。另外,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元素,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生物。其健康也属于生物健康范畴,而且它的反应、影响和反馈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是非常充分的。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囊括了从微观的基因到宏观的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对其开展研究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和合作。

周晋峰博士强调,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很多,包括气候变化,但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是人类活动。气候变化会对物种的基因多样性产生非常长远的影响。比如,土拨鼠在适应多次气候变化过程中基因多样性逐渐降低。气候变化在DNA上留下了“微观的”痕迹。气候的变化同样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比如降雨、湿度都会对物种的生存、河流水系和土壤类型等产生重要影响。另外,昆蒙框架中提到的五个影响生物多样性变化的指标中,排在第一位的不是农药,而是人类对土地和海洋使用的变化。这种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变化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第一影响因素。而这恰恰又是人们在讨论生物多样性时常会被忽略的。大家总是强调大熊猫物种的保护,但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促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重大变化这一事实往往被忽视。而大尺度的生态监测指标构建和跟踪研究恰恰是当今最应关注的焦点。最核心的、最基础的客观监测才能充分反映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趋势。因此,生物多样性监测需要从生态系统或更大尺度来考虑,以促进昆蒙框架实施为出发点,构建一套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指标体系,才能够更好地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今天和未来。

周晋峰博士表示,在过去十多年的工作中,深刻认识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我们应该真正用心去参与做一些实际的工作和研究,而不能仅凭简单地调查动植物数量来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内涵。目前,生物多样性中微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的监测是很薄弱的。另外,相关的政策法规,突出了红色名录、生态红线,却忽略了全球的人民参与。我们希望在实践中、在全球交往中,通过新的课题、新的方向、新的方法来抓住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契机。要站在世界的高度,摒弃传统的眼光,脚踏实地,用科学的、先进的方法让科研成果真正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执行发挥积极、重大的作用。

周晋峰博士基于科研现状和客观实际,提出生物多样性研究新的思路,助力昆蒙框架实施。

注:本文基于会议记录整理,文字未经专家本人核对。仅供信息了解。


相关推荐


科学强国 绿色发展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