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北门中医医院常务副院长王遵来 中国小康网记者张志 “十四五”中医药强基层重点明确: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根基,强化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北门中医医院常务副院长王遵来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快培养高素质基层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提案》。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中医药,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但是,基层中医药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中医医学人才“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依然存在。 “中医药的优势在基层,中医药的声音在基层,老百姓的确希望能在家门口能看上好中医。”王遵来表示,让具有高素质中医医学人才面向基层大众,才能夯实中医药发展的根基,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 王遵来认为,当前,基层高素质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历教育较少,数量不足。在我国,医学院校的学历教育是培养医生的最主要途径,目前全国的医学院校中,每年面向基层采取“订单定向”培养中医学本科大学生从事全科医疗人才较少,加之毕业后的部分“转行”流失后,从事中医全科医生更是缺乏。 二、团队结构不合理,高级人才缺乏。突出的问题是缺乏专科带头人及创新性、综合性拔尖人才;知名中医药专家相对较少,影响和带动力不足,造成临床诊疗技术力量不强;缺乏名老中医的临床带教,对中医医生的持续性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直接制约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三、缺乏职业认同感,流失严重。基层中医全科医学骨干人才成长缓慢,受到编制限制、硬件设施匮乏、中医诊疗收费偏低、用人自主权不够灵活、人才待遇保障偏低等因素制约,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职业前景不明朗,中医药传承工作受限,难以吸引和稳定高层次优秀中医药人才,一些逐步培养成长起来的中高级职称全科中医人才也在向着上级医院流动。 围绕中医全科医生培养和使用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王遵来认为,应该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扩大供给,完善体系、创新机制,推进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步伐。基于此,王遵来提出以下建议: 一、扩大供给,做好基层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培养。一是在国家层面扩大本科层级的免费医学生的培养规模;同时,支持鼓励地方开展专科层面的免费医学生的培养。定向培养要形成“早定位、早临床、早基层实践”的“三早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将师承教育融入高等中医全科人才培养,既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专业技能,又要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供给的适配度,为基层输送更多“沉得下、用得上、留得住”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 二、畅通途径,推动中医医师向基层流动。遵循中医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高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政策,建立人才引进机制落实服务基层制度。一要推广“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等人才管理模式,吸引更多的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同时,千方百计留住已经培养出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二要构建“医联体”,积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到中医馆执业;三要持续开展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建设单位专家定期到中医馆开展诊疗、带教工作,帮助基层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健康成长。 三、提高引力,稳定中医全科医学人才队伍。一要做好培训工作,探索“早跟师、早临床”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展名老中医“传、帮、带”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一批中医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的学术带头人,构筑中医药人才高地;二要建立与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劳动价值相匹配的薪酬待遇,完善分配制度;三要放宽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晋升条件,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增加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重点向经中医全科专业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倾斜,提升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岗位吸引力。从而,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简、便、廉、验”安全有效的中医药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看上好中医”的就医需求。 编辑:为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