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徐睿霞:建议国家进一步支持河套灌区节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提供支撑保障

2024-03-08 13:56:43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张志 责任编辑:王一 字号:T|T

图片1.png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徐睿霞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张志  2024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徐睿霞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建议国家进一步支持河套灌区节水的提案》。

  河套灌区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自然条件、政策因素等影响,水资源总量匮乏是制约河套灌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

  徐睿霞认为,近年来,河套灌区坚持把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放在优先位置,通过建设节水工程、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加强节水技术研究等举措严控用水总量和强度,节水增效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仍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灌区节水改造建设步伐缓慢。由于河套灌区土地整体规模化经营水平较低,难以实现集中连片种植,导致行水期长、水耗高、管理不够精细,加之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不足,盐碱化耕地治理难度大,节水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亟需进一步加快灌区现代化节水改造。

  二是新增耕地灌溉用水指标严重短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河套灌区千方百计抓好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改造,耕地灌溉面积从1998年二轮土地承包时的861万亩,增加到2020年的1154万亩,增加了近300万亩。但在耕地面积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实际分配给河套灌区用水指标从2004年的40亿立方米压减到2023年的35亿立方米,用水缺口较大,且新增的300万亩耕地没有灌溉用水指标,灌区农业用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三是生态补水难度进一步加大。随着河套地区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大,特别是作为“三北”工程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生态建设任务艰巨,生态用水量逐年递增,以乌梁素海为例,维持现有水面面积及水质安全,每年正常蒸发补水量需要4—5亿立方米。加之这一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年均蒸发量却超过2000毫米,在引水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地下水位持续下降,1998年至2022年,灌区平均地下水位下降了0.96米,2023年地下水位又下降了0.74米。地下水位变化与地上生物生长密切相关,有关专家通过实验得出,灌区地下水位深度在1.5—2.5m时,新植林区幼树生长发育正常;地下水位深度超过3m时,幼树枯梢枯干现象增多,由此可见,地下水位的下降,可能导致该地区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荒漠化加剧,进而使区域内生态环境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生态环境恶化。

  基于此,徐睿霞呼吁在国家层面给予支持,并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大现代高效农业和节水产业支持力度。实施灌区现代化节水改造需要投入资金量很大,仅以灌区地方财政难以保证资金投入。建议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支持力度,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节水工程资金、滴灌喷灌等节水设备补贴以及水价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帮助灌区加快节水改造,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节水产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提供支撑保障。

  二是增加新增耕地灌溉用水指标。黄河水是灌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灌溉水源。目前,河套灌区300万亩新增耕地没有灌溉用水指标,建议国家适当调增灌区用水指标,保证当地农业用水需求。多措并举节水控水,坚决杜绝大水漫灌,科学合理使用水资源。

  三是调增生态补水指标。河套灌区紧邻毛乌素、库布其、乌兰布和沙漠以及腾格里沙漠南缘,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生态补水是改善灌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由于国家的水资源利用刚性约束、相关政策日益趋紧以及黄河迎来枯水期等原因,河套灌区进行生态补水的难度加大,建议国家适当调增生态补水指标,安排一定黄河水量保证乌梁素海流域生态工程建设、“三北”攻坚战落实和沙漠锁边,进一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实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

编辑:为刚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