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周喆)“想象一下,早高峰时段,遇到有人突发心梗,你是熟练运用急救知识出手相助,还是不知所措‘干着急’?” 讲到自己的提案,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向记者提出了这个问题。 “面对突发疾病、意外伤害,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处理。”孙达说,今年全国两会他的提案聚焦普及“教科书式救援”,呼吁建立社会救助联动体系,多渠道筑起“生命防线”。 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 周喆 摄 近年来,孙达致力于医药卫生和慈善事业。他坦言,我国持续推进应急救护培训,公众对应急救护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懂自救、能互救的人占比仍然较低。” 全国两会召开前,孙达带领团队前往7个省份调研,深入社区农村、机关企业和学校。他们在过往案例中发现,不少人正是因为没能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正确救护,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孙达认为,提升公众的急救意识和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仅靠一个人、一个部门,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引导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参与急救技能培训,形成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 对此,孙达提出相关建议:国家层面设立急救宣传主题日;将急救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用人单位要把急救知识作为岗前培训重要一环;在社区、学校、企业等建立应急咨询服务站点;加快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对社会急救行为给予法律保护和社会认可…… “这是一堂关乎生命的必修课。”孙达说,掌握应急技能,就可以在险境中做出相对正确的判断,既可以保护好自己,又能帮助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