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葱葱的森林蕴藏着食物产出的巨大潜力,四川高质量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对于推动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具有重要作用。为推动林草产业及天府森林粮库高质量发展,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汇聚精兵强将,组建了涉及木本油料、木本粮食、森林蔬菜、森林药材及林下经济植物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团队,共同为四川“天府森林粮库”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倾力木本油料,端稳四川“油瓶子” 四大木本油料树种——核桃、油茶、油橄榄、山桐子,以其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成为省林科院科研的焦点。这些树种不仅美化环境,其种子更是富含油脂,提炼出的高品质植物油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大放异彩。为此,省林科院特设核桃、油茶、油橄榄、山桐子四个专业科研团队,致力于树种培育、种植与加工方面研究,推动木本油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建设‘天府森林粮库’过程中,核桃作为重要的木本油料意义重大。”核桃团队负责人李丕军说道。省林科院核桃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核桃种质资源收集评价、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技术成果转化等研究。多年来,团队深入四川核桃适生区,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培训,解决技术难题。选育的“盐源早”成为全省核桃主栽品种,创新的核桃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使亩产提高20%—40%。 油茶技术团队通过多年连续调查及各项指标测定,选育了7个油茶良种,其中“长林3号”“长林4号”“长林53号”三个油茶良种适宜推广生态区域的扩大,填补了川西南山地区适宜推广油茶良种的空白,攻克了川北地区油茶适宜推广品种不足的问题。 “科研是要问需于‘农’的,了解农民需要什么,自己的工作才有更明确的方向。”油橄榄团队负责人杜晋城说,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解决问题是他们的工作之道。 近年来,杜晋城和团队针对油橄榄产业瓶颈问题,进行了种质资源评价、杂交育种、良种选育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等工作。团队先后筛选优异种质资源40余份,深化了扦插繁育技术,构建了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早实品种第三年开始投产,定植5年后单株最高产量达21.5Kg,亩产最高可达700Kg,达到原产地水平。此外,还在全省不同气候区合作建立了3个标准化栽培示范区。 “贵州、湖北、江西等省市多次到我省考察调研山桐子产业”。山桐子团队负责人罗建勋介绍。迄今为止,团队已成功收集评价了450份山桐子种质资源,筛选出15份优异种质,培育出4个优良品种,创新了山桐子油加工技术,提升了山桐子产业的技术水平。展望未来,团队将不断提高山桐子的产量和品质,加快良种、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四川乃至全国木本油料的发展。 深耕木本粮食,丰富民众“米袋子” 华山松、锥栗、板栗作为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不仅在生态上扮演重要角色,其果实也富含营养,是人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针对这三个树种,省林科院组建了三个专门的科研团队,通过多年科研工作,显著提升了华山松、锥栗、板栗的种植和利用水平,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川华山松集中分布于秦巴山区、川西南山地及川西高山峡谷区。随着华山松籽经济价值的开发,华山松由单纯的用材林树种逐步向果用、果材兼用多用途树种转变。 华山松科研团队专注于凉山彝区华山松籽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开发、优树选择和壮苗繁育以及间伐对华山松结实能力影响等技术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种源华山松的结实性状,团队在会东县筛选出6个优良单株,并建立了2000余亩的示范基地,成功使松籽产量平均每亩提高10斤左右。 锥栗被誉为"东方珍珠",富含营养。由森林培育、林木育种、森林保护专业人员组成的锥栗研究团队,依托林木种质资源普查等项目,开展了锥栗资源调查评价、优树选择、资源收集和育苗技术等研究,研究出锥栗种子处理和育苗方法,为种苗培育和“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奠定了基础。 板栗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及耐寒耐贫瘠的特性,深受山区民众喜爱。板栗团队针对乡土板栗低质低效现状,从良种改培、土壤改良、整形修剪、配方施肥等方面开展了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并通过连续多年的筛选,优选出乡土板栗单株近200株。下一步,团队还将重点开展良种选育,并在良种选育基础上建设种质资源收集圃,力争在5年内收集保存100—150份川西南山地和秦巴山区优良乡土板栗种质资源。 专注森林蔬菜,打造优质“菜篮子”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素有“天然绿色食品”之称的森林蔬菜日益受到人们青睐。多年来,省林科院专注于四川特色木本森林蔬菜——笋用竹、花椒、香椿的研究与开发,并取得一系列创新突破,不仅让这些“藏在深闺”的山野菜从森林走上了餐桌,更将其培育成为乡村振兴的亮点产业。 竹子年年发笋、岁岁成竹、笋材皆用。目前,川中丘陵区麻竹笋用林、盆周山地乡土中小径笋用林面积约400余万亩,产值潜力达120亿元,是“天府森林粮库”不可或缺组成部分。 省林科院笋用竹科研始于上世纪末退耕还林的优良笋用丛生竹引种和本世纪初的秦巴山绿色食品开发。立足四川盆周山地丰富的林下笋竹资源,竹类研究团队持续开展退化竹林复壮、竹笋采收与留养技术以及“林+竹+菌+菜”时空配植生产技术等技术研究。成立至今,各项科研成果丰硕,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三等奖5项,承担现代竹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县、现代竹产业园区、现代竹产业基地等建设规划与设计10余项,技术推广培训30余场、2000人次。 花椒研究团队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针对花椒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主要开展花椒种质资源的收集与评价、良种的选育与繁育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等研究工作。通过努力,团队先后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成功培育出青花椒、灵山正路椒等10个良种、新品种,为我省花椒产业的布局优化和品种升级提供了坚实基础。团队还提出了丰产栽培和低产园提质增效的关键技术,为花椒产业的标准化、园艺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香椿研究团队先后开展了香椿优良资源调查、优树选择、苗木繁殖及良种选育等研究,收集全省优良香椿资源150余份。通过蔬菜香椿矮化密植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构建了蔬菜香椿高效培育技术体系。通过蔬菜香椿干制品加工、香椿粉加工、香椿酱、香椿茶等加工利用技术研究,为香椿高质化利用奠定了基础。 潜心森林药材,升级绿色“药铺子” 省林科院以四川林草资源为依托,成立了厚朴、黄柏、杜仲科研团队,深耕森林药材科研工作,专注于培育开发绿色、有机中药材,创新种植与加工技术,突破关键技术难题,确保药材品质与产量,推动中药材产业的绿色发展。 四川是道地药材川朴和厚朴的核心产区,占全国种植面积超35%。厚朴团队致力于解决四川厚朴培育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低、产业过剩等问题,在厚朴定向培育管理和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率先提出了厚朴药材品质等级分区理论,创新性研制厚朴专用采收设备,优化采收和发汗工艺,有效提升厚朴酚含量25%-42.8%。 川黄柏团队针对制约国内川黄柏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荥经县开展川黄柏遗传改良研究,成功选育出‘川荥’川黄柏优良品种(川S-SV-PCH-003-2023),树皮中盐酸小檗碱含量较现有品种提高50%以上,造林8年平均单株树皮产量达50斤/株,采收周期由10年以上缩短至8年。建立川黄柏种苗生产基地面积200亩,推广造林2.5万余亩。研发的盐酸小檗碱提取工艺,有效解决了目前工业化生产上废水排放量大,环评不达标、产品收率低等问题,为川黄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杜仲是我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树种,也是世界上极具发展潜力的优质天然橡胶资源和木本油料树种。杜仲研究团队从杜仲药用开发利用角度,开展良种选育、苗木快繁、集约栽培以及杜仲饮片加工、定向利用培育等技术研究,杜仲矮化叶用定向培育技术有效解决了杜仲资源不足和产业发展等瓶颈问题。 此外,省林科院还成立了林下食物—羊肚菌团队,致力于羊肚菌种质资源收集、选育、高效栽培和林下种植体系建立等科研工作,服务羊肚菌种植面积合计超16万亩。“羊肚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羊肚菌采收及烘干技术研究”等科技成果获中国林业产业创新奖,羊肚菌外援营养袋的发明开创了中国羊肚菌大田栽培的先河,推动了全国羊肚菌人工栽培产业的快速发展。 “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天府森林粮库’,打造全国森林四库建设示范省的目标,这不仅是新时代林草工作的重要使命,更是林草科技创新的责任与担当。”省林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助力实现这个目标,省林科院的科研工作者们正在科学探索和技术发展中不断突破,推动原创理论与技术创新,以智慧为笔,汗水为墨,书写“林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编辑:任燕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