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强国】要便利更要环保 减塑刻不容缓

2023-11-06 18:01:24 来源:科学强国微信公众号 作者:袁帅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便捷生活方式的需求与日俱增,塑料制品的使用量迅速增加,导致大量的塑料垃圾产生。人类产生的恶果最终将作用在人类身上,这些塑料垃圾最终进入土壤、河流和海洋,给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威胁,并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26.png

摄影/宁颖

  要便利,更要环保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个人和餐厅开始将预制菜作为一种便捷的食用选择。加之很多商场对开在其中的餐厅厨房有着严格规定,以致很多商场里的餐厅不得不使用预制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列入规划,国家有关部委近日发布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中也提到,“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加快推进预制菜基地建设”。

  然而,大众在看到预制菜产业蓬勃发展时却往往忽略其带来的塑料包装污染。

  对此,中国生物多样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下文简称绿会)减塑捡塑工作组志愿者沈一杭表示,预制菜在制作和包装过程中广泛使用塑料材料,一包预制菜,产生的塑料垃圾往往超过3件。这些塑料包装材料,如塑料袋、塑料盒等通常是一次性的,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负担。目前,全球范围内塑料污染已成为最为紧迫的环境问题之一。由于塑料材料难以降解,大量的塑料垃圾进入自然界,威胁着野生动植物、水源和土壤的健康,这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目前我国不少企业在纷纷转型、部署预制菜,有数据表明,2022年中国的预制菜市场价值已经达到了41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1.3%。根据预测,到2026年,这个市场的价值将会超过1万亿元。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方便的预制菜。沈一杭认为,这已经是一个新的、不可不做绿色部署的环境治理领域。

  全球应对塑料污染的国际运动开启者、绿会顾问埃里克·索尔海姆坦言,一次性塑料是一场经济灾难。预制菜的塑料包装就是一次性塑料。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阶段,绿水青山是第一位的,它不仅是地球生命共同体,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曾在2007年出台全国限塑令以限制白色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至此,以超市为代表的各商家不能主动、无偿为消费者提供白色塑料袋。此举有效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数量和频率,可见政策制度在环保减塑方面的影响力。

  由此,为了应对预制菜带来的塑料污染和微塑料污染问题,沈一杭建议,首先,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预制菜生产企业对其生产的包装材料负有回收或付费处置的责任。这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强制企业直面包装材料的环境影响,以鼓励他们对自己产生的包装负责,减少一次性塑料垃圾的产生。其次,在税收政策方面,建议对预制菜企业考虑加征一定的环境税,特别是塑料污染税。这种税收可以累进式、阶梯式,就像交水费一样。这样的税收制度可以激励企业采用更环保的包装材料或者是加大对于产品包装的回收,从而降低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为政府提供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和塑料垃圾管理。再次,确保消费者知情权。在消费者权益方面,餐厅和机构应当在明显的位置向消费者清晰说明所提供的食物是预制菜品,以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这有助于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做出明智的选择,同时也促进了食品行业的透明度和诚信。最后,建议尽快出台预制菜方面的包装标准。否则,今天对于预制菜市场的“加油加油再加油”,几年之后可能就跟月饼过度包装一样,带来令人头疼的塑料污染。

  “联合国正在拟定2024年新的塑料污染防治公约,到时候还涉及到国际责任的分配问题。如果能认识到这是一个大规模的环境问题且早做准备、引领市场可持续发展,比如通过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制定环境税收政策以及提高消费者知情权,未来我国就可以更全面地解决预制菜带来的问题,促使食品产业更加健康、更可持续和负责任。这样的措施有助于平衡便捷性与环保性之间的关系,实现更健康和可持续的食品选择。”沈一杭说。

27.png

  从小事做起 2023年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今年的口号是“减塑捡塑”,呼吁人们认识塑料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也鼓励人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塑料的生产、消费和废弃,让地球更美好。摄影/宁颖

  塑料废品回收难题待解

  塑料污染涉及范围极广,不仅在人际活动多的地带,人迹罕至地带也受到了塑料污染的影响,就连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都未能幸免。作为拥有世界著名自然保护区的国家,肯尼亚曾为了保护动物,不仅禁止境内提供塑料袋,在海外游客入境时还会检查行李,禁止其将塑料袋带入肯尼亚。索尔海姆直言,如果美丽的海滩充斥着塑料垃圾,谁还愿意在斯里兰卡或巴厘岛游泳呢?以旅游为主导的印度尼西亚已经将塑料污染视为该国的主要经济威胁。

  绿会志愿者谷绍宁指出,塑料污染数量级巨大,给自然环境造成极大危害。塑料制品产量大,且使用寿命短,多为一次性产品;塑料废品回收率却很低,导致大量塑料废弃品的处理压力被转嫁给大自然。据联合国数据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超过4亿吨,每年产生的塑料废弃物高达2亿吨,其中被回收的废弃物不到十分之一,每年约有1900万—2300万吨塑料废弃物流入湖泊、河流和海洋。

  快递包装中的塑料使用也成为了阻碍节能减排的一大问题。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部认证中心(CEC)气候事业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快递行业每年产生约180万吨塑料废弃物,但快递包装总体回收率不到20%,快递包装填充物、封箱胶带、打包带等塑料品基本没有回收。快递包装在生产、回收、焚烧等过程中均会产生碳排放,但我国目前快递包装的循环利用率却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据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预计,若不采取有效的绿色化政策,2025年我国快递包装在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将达到5706万吨。

  2022年3月,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上193个联合国会员国达成一致,通过《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提出在2024年前达成一项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其内容涉及塑料制品的生产、设计、回收和处理。该草案虽然进一步推动了塑料污染全球治理的规范化,但仍未回答如何在技术层面发展塑料循环经济的同时保持经济发展,解决商业运转新模式的问题。

  由此,谷绍宁建议,政府应加强对塑料废品回收的管理和监督,并推进塑料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检测。改善废品回收监管系统,加强塑料废品回收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垃圾分类,最大限度提升可回收循环利用的废品率;通过有效手段检测塑料的来源、数量和处理方式。企业在产品设计、研发阶段,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产品可回收再利用特性,逐步淘汰不必要的、可避免和有问题的塑料用品,用替代材料、产品及服务取代这些塑料用品,从源头减少塑料污染,在塑料产品价值链中促进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实践。同时,提升消费者对塑料污染的危害和塑料循环经济的认识,减少非必要塑料产品的购买和使用,通过消费者转变消费行为,推动市场转型。

  生物健康正在受到塑料污染的威胁

  从泰国鲸鱼因吞食塑料袋死亡到海鸟误将塑料当作贝类喂养幼鸟而导致它们死亡,塑料污染在全球各地的动物和生态系统中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塑料污染在自然界中扩散,影响生物生命健康。有研究指出,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微塑料,会进入食物、水和空气,随着微塑料污染物的积累,海洋生态系统将受到威胁。截至2019年,全球表层海水中的微塑料总质量平均值为233万吨,颗粒总数量的估计平均值约为171万亿。漂浮在海上的塑料碎片被海鸟吞食,将引发其消化道感染,引发纤维化疾病,使其寿命减短,甚至影响其生存。

  除了海洋生物,人类也难以幸免。近年来各国科学家在人体血液、胎盘中都检测到微塑料,并推断其来自人的生活环境,如油漆、涂料、染料、牙膏、唇膏、纹身墨水,甚至空气、水和食物。

  沈一杭指出,微塑料是极小的塑料颗粒,它们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尽管目前有关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确切影响尚需更多研究,但这一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已有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在人体血栓、血液、肺部、脑组织、新生儿胎盘甚至粪便中都找到了微塑料。但这些塑料只是被发现了的。目前对于微塑料的健康影响还知之甚少,不知道是否会引发免疫反应,抑或会不会导致身体出现纤维化或癌症。

  无独有偶,索尔海姆也指出,“塑料正在进入人类的身体,我们呼吸塑料、喝塑料、食用塑料。大型塑料物品在自然界中分解后成为微塑料,悄悄潜入了我们的身体。鱼类体内也携带了微塑料。即使是喜马拉雅山或北极这样最原始的水域,现在也都有了微塑料。虽然我们还不完全了解微塑料对人体的影响,但没有人认为这对我们有益。”

  他建议,首先,应禁止所有不需要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比如禁止吸管、塑料餐具、塑料杯和塑料袋。“印度政府已经采取了这样的举措,尽管还没有在所有地方得到充分的执行。欧盟也做出了类似的决定。我们可以直接从普通玻璃杯中喝水,不需要吸管。北美平均每人每年使用600根吸管,但这是否让他们更幸福呢?我们没有必要再等待,现在就可以行动起来。”

  其次,需要加强回收。索尔海姆强调,“生活中有许多对人们有用且不容易替代的塑料制品,譬如普通汽车中含有许多千克级的塑料,它们使汽车更轻、能源消耗更少。这些塑料制品必须被回收利用。”

  最后,让市场发挥其作用。索尔海姆认为,所有国家都应引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这意味着在塑料时代,贡献塑料危机的公司也应负责解决方案的资金支持。通过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企业将致力于推动变革的技术。他们必须支付涉及塑料污染的费用,政府可以利用这些费用组织塑料回收。索尔海姆强调,废物是一种潜在资源。我们可以将废物转化为新产品,创造就业和繁荣,同时保护地球母亲。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袁帅

  编辑:刘彦华

  审核:龚紫陌


相关推荐


科技创新 科学强国
扫码关注科学强国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