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8.10 国内首条芯片原子钟生产线在天津投产 天津华信泰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国内首条芯片原子钟生产线日前在滨海高新区落成投产。该条生产线可达到年产3万台的生产能力,其落成投产表明我国在芯片原子钟领域打破国外垄断,突破关键器件“卡脖子”问题,满足国内该技术产品在相关领域的迫切需求。 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I期项目海上平台在工厂建造完工 8月9日,随着3座井口平台通过验收,中国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凝析气田I期开发项目的海上开采平台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建造完工,为年内顺利投产提供了关键装备保障。渤中19-6凝析气田位于渤海中部海域,是中国东部第一个大型、整装、高产、特高含凝析油的千亿级立方米凝析气田。 中国成功发射环境减灾二号06星 8月9日6时5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环境减灾二号06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82次飞行。 台风“卡努”将移入我国东北 气象部门预报,今年第6号台风“卡努”预计11日移入我国东北地区。为应对台风“卡努”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自然资源部于8月8日启动地质灾害防御三级响应,相关专家工作组赶赴东北三省,协助指导地方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新抗真菌分子对多种感染有效 真菌感染每年导致数千名美国人死亡,其中一些人的发病率接近80%。目前只有几种抗真菌疗法可用。随着真菌的耐药性日益增强,这些疗法的效果也不断下降。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抗真菌分子,其似乎对多种真菌感染有效,且对人体细胞无毒,有望成为一种新的突破性方法治疗真菌感染。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天然产品杂志》。 鹿角盐“烘焙”回收聚酯纤维 聚酯纤维是世界使用量第二大的纺织品,它很难被行业分离和回收,因此对环境造成了威胁。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一个化学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只需使用家用原料的绿色解决方案。研究人员将一件聚酯连衣裙切割成小块,放在一个容器里。然后,加入温和的溶剂和鹿角盐(烘焙食品中的膨松剂),把它加热到160℃,静置24小时。其结果呈现一种液体,其中的塑料纤维和棉纤维沉淀成不同的层。在此过程中,鹿角盐被分解成氨、二氧化碳和水。氨和二氧化碳的结合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触发选择性解聚反应,分解聚酯,同时保留棉纤维。这项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ACS可持续化学与工程》杂志上。 海洋漂浮塑料95%大于2.5厘米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最新发表一篇环境模型研究论文指出,2020年全球初始海洋漂浮塑料总量中,95%由大于2.5厘米的塑料碎片组成,其存续时间可能比此前预计的更久。这一发现基于过去几十年(1980-2020)的观察数据与一个海洋3D建模的结合。该论文介绍,过去人们估计,全球海洋表面约有2.5亿公斤(250千吨)的塑料污染物,但预计每年进入海洋的塑料污染量远大于这个数字。人们认为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高估了从陆地和河流输入的塑料数量、未知过程去除了海洋表面大部分此类塑料,或发生了破碎和降解。 每年4毫角秒,火星自转速度加快 科学家发现火星自转正以每年4毫角秒的速度加速,这相当于每年火星白昼的长度缩短了不到一毫秒。这是一种细微的加速,科学家们并不完全确定原因,但他们有了一些猜想,比如冰在火星极冠上积聚,或是陆地被冰掩埋后上升,行星质量的变化会导致旋转加速。当地时间8月7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表示,科学家们对火星自转进行了有史以来最精确的测量,首次探测到火星是如何因其熔融金属核心的“晃动”而摆动的。《自然》杂志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详细介绍了这些发现,而这些发现依赖于NASA“洞察号”火星着陆器采集到的数据。 (微信公众号“科学强国”综合整理科技日报、科普中国、央视新闻、中国科技网、人民日报等) 编辑:李熙 审校:赵狄娜 审核:龚紫陌 视觉:龙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