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世界的中医药

2023-10-23 11:59:34 来源:光明网 作者: 陈童 责任编辑:李煦 字号:T|T

  光明日报记者 陈童

  中医药走向世界,成绩单有多亮眼?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了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中医药内容已纳入16个自由贸易协定,建设了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在国内建设了一批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中医药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欧盟、非盟、拉共体以及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等地区和机制合作的重要领域。”在日前举行的第六届“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论坛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发布了《“一带一路”十周年:中医药国际合作成果》,介绍中医药“走出去”的最新成果。

  在拥抱世界的过程中,中医药与世界医学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中医药历史性进入世界主流医学体系

  中医药走向世界曾面临着难以逾越的标准壁垒。作为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元素之一,只有成为国际“通用语言”,中医药才能更好地拥抱世界。

  目前,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四部医典》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章节,中医药历史性地进入世界主流医学体系,在国际传统医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2月,由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的国际传统医学临床试验注册平台正式被世界卫生组织临床试验注册平台接受为一级注册机构。这是世界上首个跨国家和地区的以临床试验为主题范围划分的注册机构,是中医药乃至全球传统医学临床科研规范化、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渠道。”黄璐琦说,“国际传统医学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将为提升全球传统医学临床证据质量、引领全球传统医学临床研究规范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将为中医药服务贸易模式不断升级,市场进一步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中医药“走出去”,凭的是实力,靠的是疗效。

  “我国在埃塞俄比亚、摩尔多瓦、厄立特里亚、马来西亚等援助建设或合作设立中医中心,派遣中医专家提供针灸、推拿、中医内科等诊疗服务。同时,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施中医药培训,数年来累计培训中医药人才1000余名。青蒿素是中国首次发现并成功提取的特效抗疟药,我国以青蒿素为核心开展抗疟援助,为30多个国家援建抗疫中心,提供抗疟药品,培训抗疟人才3000余名。”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赵峰涛说。

  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持续推进,为中医药“走出去”提供坚实基础。我国推动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制定颁布98项国际标准,实现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领域中医药国际标准的重大突破。中医药技术委员会也成为ISO最活跃的技术委员会之一,其秘书处工作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曙光医院承担。

  “上海中医药大学整合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所和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的资源,成立了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院。持续推进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提案工作,主导并积极参与制定一批适用于中药材国际贸易和海外交流的标准。”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杨永清介绍。

  在人才培养方面,多所中医药大学通过共建学院、联合办学等方式培养中医药国际人才。

  “浙江中医药大学设计了‘一带一路’中医药专项奖学金,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培养中医药针灸推拿学方面的高层次人才,目前已累计培养了15000多名留学生,其中,70%的生源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文秀说。

  “我们通过与英国等国的大学联合办学、办班,让学生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习和培训,增加对当地的了解,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医药人才。”贵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刘兴德介绍。

  数字化为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提供“良方”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但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也困扰着中医药界,成为中医药“走出去”的一大难题。而今,数字信息技术正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重庆市城口县被评为“中国绿色生态中药材示范县”,它位于大巴山腹地,这里海拔高差大,自然环境复杂,植物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中药材资源禀赋,也是国家中药材原料核心产区之一。在城口县,中药材种植的数字化进程正在加快。

  “我们大力实施数字化战略,以推进中药材GAP数字化产业为抓手,建设数字中药产业大脑,建立种苗繁育,种子采收、加工、炮制、流通等全产业链的质量管控体系,实现数字赋能加持产业发展。”重庆市城口县委常委张国进说。

  日前,“大巴山药谷”数字中药GAP管理云平台已在城口县发布,通过数字信息技术实现中药材生产在种植、溯源等环节的科学管理。据介绍,“数字GAP”可以实现对中药材基地的种植品种、产量、产值等核心数据的统计收集及种植基地的数字化运作。

  具体而言,在种植阶段,可实时监测大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降水、日照时长等关键环境因子,同时建设的数据查询、数据分析等功能,可结合中药材生长规律构建预警模型,如果出现异常,系统可自动向基地管理员和农户发送预警提醒;在药材溯源环节,可建立中药材电子“身份证”,通过“一物一码”实现全链条扫码溯源,使管理部门和消费者对药材的来源和品质一目了然,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在监测评价环节,“我们按照《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要求的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以下简称‘三结合’)的审评数据标准,开展‘一县一药’中医药统计监测评价平台建设,配套建设中医药统计监测评价、溯源监管和质量疗效评价体系,实现每一个溯源和监管环节都有标准的‘三结合’数据。”中林国控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许立介绍,“我们与国内三甲医院及海外医疗机构合作,对临床治疗数据也进行了采集和评价追溯,这将大大丰富‘三结合’数据内容。”

  以现代化之姿前行,传统医药有新招

  一中医、一脉枕、一根针,望闻问切、拔罐针灸,这是人们对中医药的传统印象。如今,古老的中医药已与新技术深度融合,不仅望闻问切上了云端,丸散膏丹也实现智能制造。

  “科技赋能中医药守正创新,首先表现在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介绍,“比如为什么说‘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大肠与肺相表里’背后的生理学、免疫学依据是什么?通过现代生物学的研究,这些传统中医理论概念有了新的科学内涵。我们注重以中医药学的核心思维为指导,借助系统生物学、生物医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解释中医生命本质、推进中医重大疾病防治的基础研究。”

  “现代生物技术可以提高对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筛选和验证效率,帮助科研机构研发原创新药。”徐安龙介绍,“中医药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还可以明确药方的有效成分,实现传统药方的精简、改良乃至创新。”

  “在中药材传统的炮制、加工工艺基础上,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加入可以提升传统中药材的附加值,延伸其应用范围。”许立介绍,“比如,青花椒是一味药食同源的中药,过去大多通过蒸煮法、蒸馏法提取青花椒的挥发油,应用面和附加值相对有限。但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可以从青花椒中获得20多种单体提取物,能更好地对症使用。”

  中医药“走出去”,探索有之,成就有之,挑战亦有之。

  “一是人文的差异;二是标准制定之后,还存在标准不够和推广不快的问题;三是中医的宏观治疗理念与现代医学的微观分析研究也存在一些差异;四是国际化中医交流人才、科技人才仍显不足。”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刘松林说。

  此外,杨永清提到,“传统医学日益受到关注,中医药国际话语权的竞争日益激烈,等等。”对此,他建议,在海外与当地西医或中医针灸协会合作,深度融入当地中医药组织,如制定中医药操作规范、进入当地医疗保险体系等。“可以协助培养当地国际化中医人才,特别是对于我国中医药院校毕业的留学生,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他们回到当地参与海外中心工作,成为海外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21日 07版)


相关推荐


科学强国 绿色发展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